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任务: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现象理解并解释劳动力资源配置原理。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一下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2又具有绝对的稀缺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个人和企业,个人目标是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居民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然层面选择分析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设-验证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应然层面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既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X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100%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附加性劳动率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事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意作为失业者。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应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资源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年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2人口总数已定,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应。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基本工资是工资的主要构成内容。货币工资率(单位劳动的价格)、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货币工资即为货币所得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PI(影响实际工资的因素: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特别是后者)计时和计件工资:计时最为传统,二者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劳动报酬=基本工资+福利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力支付。福利的特征:1福利以劳动力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有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的好处:1.实现支付可以下降企业俺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而降低人工成本。2.实物支付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所谓就业与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活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投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共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机构上的失衡多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化所形成的失业,成为摩擦性失业。它反应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起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力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成为技术性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的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起的失业成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源管理。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成为季节性失业。(滑雪旅游)常用反映事业程度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平均失业持续期=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人数;年失业率=该年度有时也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原因:总需求不足;对策:政府作用;扩大需求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即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失业的负面影响: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经济主体)和转移支付(社会职能)两类。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法定的维持生产力生产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财政政策分为:1扩张性(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2紧缩性(稳健性)的财政政策减少需求。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措施:1调整政府购买水平2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3.变动税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的经济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措施: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收入政策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的差距。收入政策的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2.收入平等化:第一,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第二,对遗产、赠与、财产、(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第三,发展社会保障失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助、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第四,对失业者,特别是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第五,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第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第二章劳动法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好指导思想。内容: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物质帮助权劳动法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有法)。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使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执行)。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规可能存在的缺陷(释法)。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练气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的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权受到国家保护,具体体现为1基本保护2.全面保护(包括人身财产法定约定)3.优先保护(保护弱者)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2.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有就劳动关系实物和生产精英实物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3.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不能由单方决定。4.政府制定或者调整重大劳动关系的标准应该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者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5.用人单位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该贯彻“三方原则”7.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物质帮助权的原则: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通过物质帮助权的实现,保证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社会保险的特征有:强制性(基本属性)、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我过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劳动法律的劳动法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内容为:劳动关系法和劳动标准法。雇用规则==(内部劳动规则)雇用组织为完成其特定的生产经营任务,必然要求其组织内的雇主与雇员的行为有所规范。劳动(雇用)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不是劳动法渊源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劳动法律制度: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法律制度3.劳动标准法律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律关系: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必须1具备现实的劳动关系2存在相应法律规范劳动法律关系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2.劳动服务法律关系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劳动关系的显示形态2.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4.具有国家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分别为: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内容、客体。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者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自然人分为:完全行为能力的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无劳动行为能力的人客体:是指主题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实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的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一下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
本文标题:人力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1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