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积累运用(共2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菜畦(qí)字贴(tiè)泥泞(nìng)炽痛(chì)B嗥鸣(háo)简陋(lòu)木屐(jī)骊歌(lí)C蝉蜕(duì)磐石(bān)嫉妒(jí)确凿(záo)D深邃(suì)亘古(gèn)胡骑(jì)伫立(zh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目不窥园气冲斗牛义愤填膺B截然不同坚持不懈慷慨淋漓C迥乎不同妇孺皆知家喻户晓D一泻千里一拍既合一反既往3.根据原文填空(2分)()______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A.扫支扔看B.扒支扔看C.扫支撒牵D.扒支撒牵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闯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B春节晚会上,小沈阳和刘谦精彩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我家墙上挂着一副对联。D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5.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2分)()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A表现了诗人的宽宏大量B表现了诗人的高雅风度C表现了诗人的反击艺术D表现了诗人的自命清高6.根据原文或要求默写(每空1分共10分)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②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③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④“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⑤请从你的积累中,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思乡怀亲”是一永恒的主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袖龙钟泪不干”都体现了这一主题。7.仿写句子(3分)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境;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共47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8题—12题(共15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8.《伤仲永》选自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_的《》。(2分)9.解释加点词。(4分)①伤.仲永伤:②父异.焉异: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称:10.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余闻之/也久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12.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本段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学完本文后,你想给班内聪明的同学说些什么?(3分)一、积累与运用1.请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弥()高硕()果校()补赫()然迭()起卓()越澎()湃()锲()而不舍炯()炯目光沥()尽心血目不窥()园迥()乎不同潜()心贯注兀()兀穷年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shuāi()微kānɡ()kǎi()淋漓气冲dǒu()牛qiè()而不舍lì()尽心血jiǒnɡ()乎不同shuò()果无xiá()及此3.解释下列词语。①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兀兀穷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词填空,并说说理由。他从唐诗下手,目不________(看顾谈窥)园,足不下楼。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下列词语造句。①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慷慨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潜心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6.你认为“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中“深刻印象”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谈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在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你知道“目不窥园”的来历吗?请你联系课文说说它在这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你结合课文说说第7、8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第10自然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是指声音的高低吗?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有何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7题(共15分)母亲给我一片清凉①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的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我还要看书呢。”②“不是让你去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背喷壶。”母亲小声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阴下看书。”③我实在是不情愿,又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④天热得很,没有一丝风,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不留神就会踩折一棵,走在田间需要分外的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之后,便坐在树阴下,看她缓缓得在玉米行中移动。⑤喷壶灌满至少有十多公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后背都湿透了,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⑥“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⑦“傻丫头,来回跑一趟不易,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⑧“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东西。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3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