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劝学》一、导入、孔子在学习上曾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很生动地说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者应有的态度。亚圣孟子也说过:“天下虽有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我们今天常用“一曝十寒”来比喻学习或者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荀子作为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是否像孔孟一样在学习上提出过独到的见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劝学》,二、解题劝字在今天是什么意思?(劝阻,劝说)板书“学”字,那么在这个词语中它是什么意思?(劝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劝字的本义就是勉励,劝阻是词义发生了转移。所以题目告诉我们荀子是写这样一篇文章去勉励人们学习。三、作者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在思想上他反对迷信、天命和鬼蛇。人物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与其等待天的恩赐,比如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是朴素的唯物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他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在政治上他主张治理天下既要用法治去规范社会上人们的行为,又要用礼治五教化人,他的两个弟子分别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和秦朝的丞相李斯。两个徒弟很很好地继承了荀子的法治思想。可见,荀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很有建树的。那么作为文学家的荀子在课文中提出了哪些深刻的道理呢?四.朗读分析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这一课,结合书下注释的读音大声朗读课文。折字我们在口语中读“she”在这篇课文中,它应该读成“朽木不折”,爪牙我们今天看到这个词会自然地把它读成zhaoya,意思是坏人的帮凶,在这篇课文中,回归到它的本义,意思是爪子和牙齿。初步把握了字音,通过朗读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之乎者也”这一类的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既可以增强语气,又可以启示停顿。方便我们在读的时候把握它的节奏。我们接下来就分组朗读这篇课文,看哪组同学读得既准确又富有节奏感。课文我们已经度过了两遍,我们应该不难看出,荀子认为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是全文的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这一句犹如画龙点睛之笔,统帅全篇。根据课文导读,我们还可以知道,全文分成三个自然段,依次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者的方法和态度。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分析前两个自然段,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在分析之前,再次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中,有一些重点的文言现象需要我们知道。已是停止的意思,学不可以已就是君子的学习不能够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话中同时出现了两个于字,对照译文,第一个于字翻译成从,第二个于字翻译成比,他们都是介词,后面紧跟的成分我们把它们称作介宾短语或介词结构。常见的是“以”和“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我们需要把介词结构放到动词之前去翻译。这种特殊的句式叫做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得双石于潭上)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接触,。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者也,或者两者只出现一个,一般认为就是判断句。五‘分析1、我想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段,并告诉大家第一段里用了哪些事物来说理?靛青和蓼蓝,冰和水,它们曾经有过相同的状态,是什么让它们产生了变化?(人工的提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说明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变化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变得更突出,那么人需要借助什么来获得改变和提高呢?(学习)对是学习,人通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和提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改变和提升的不仅是他自身还有可能是他的未来和命运。所以人们今天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前人。一旦事物发生了改变,它是否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呢?有的同学说不能,你的依据是什么?对,这位同学在书上找到的这句话,我们共同来看“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强韧如木材,弯曲过后就很难恢复笔直的状态。同理,学习对人的本性改变有着不可逆转的决定作用。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句话已经被拿来作为激励学习的名言。与生俱来的天才只是少数的,但如果你能矢志不渝地坚持学习,你也可能成为天才。木受绳则直,这里的“绳”是木工测量的墨线,它相当于准绳,金就砺则利,丽是磨刀石,这句话暗示出学习还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规范)在这条无形准绳的规范下,人每天不断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这样的人可以乘坐君子。不难看出整个第一段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这五组比喻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来说明学习对于人的意义,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浅显,通俗易懂。让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恍然大悟,原来深刻的道理就蕴藏在日常的生活里。2、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第二段,在他朗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把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同桌共同解决。而字是这一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在一句话中往往做连词使用。在终日而思和顺风而呼中表示修饰,表示修饰关系如果去掉而,并不影响句意的通畅。在跂而望矣和登高而招中表示承接关系,往往有动作进行的先后顺序,一般是连接两个动词。在第二段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句,而且每句话都是转折关系,作者用连续的转折想要突出什么呢?是为了突出转折连词而字后面“见者远,闻者彰,之千里和绝江河”这些词语的非凡效果。那么取得这些效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根本原因是在自身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借助于外物。人借助外物就可以做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理,人通过学习同样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是品行臻于完善。(板书)荀子在第二段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向我们生动阐释了学习的作用。六、总结我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荀子所说的学习并不是我们常规意义的学习,它更侧重于道德和个人的素质修养的改变以及提高,荀子虽已远去,但我们从他欧式生动的文字里感受到芊芊君子的情怀以及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的风范。有人说道德是行动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对象,当你思考道德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背离了道德。我认为这句话套用在学习上也未尝不可。如果我们能将学习付诸于行动,讲道德内化为品格,我们又何尝不会成为君子呢?
本文标题:德育渗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4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