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帕累托最优概念及其实现条件答:帕累托最优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或者说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变得更好,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条件:一、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二、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三、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2、政府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请试述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方式,并对斯蒂格利茨认为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展开分析。答:政府失灵的表现:1、公共政策的偏差与失效。2、政府部门的膨胀。3、低效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工作缺乏竞争;二是缺乏降低成本的内激励,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三是政府机构缺乏监督机制。4、寻租行为,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1、政府的受委托责任给就业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2、这种受委托责任尤其对关注公平的支出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3、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问题作为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公共部门里是普遍存在的;4、和政府的强制性紧密相关的可能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而且还会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5、现今政府给未来政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无论对于公共部门里的产权让渡规定和民主进程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用;6、公共部门里产权让渡的其他缺陷对于有效的激励结构的构建会造成进一步的限制;7、公共部门里竞争的缺乏会削弱人们地积极性,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普遍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特征3、名词解释:公共产品答:所有的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品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主要特征:1、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消费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收益范围之外。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决定:意识纯粹公共产品大都是那种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二是某些公共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的同时,并不排斥和妨碍别人或厂商对其的享用,而且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与质量。4、外部性及正负外部性的区分答:外部性,在私人费用和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不一致。简单地说,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且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正外部性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或者是指某些产品的社会效益大于其使用价值的现象。负外部性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或者说是指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5、运用公共产品理论,请分析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搭便车行为产生总体有两方面的原因:1、自然原因,即公共产品自己本身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需要消费公共产品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这决定了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支付所谓的价格。2、主观原因,即人地一种道德行为,是人自身的利己性的表现。搭便车行为产生产生的影响: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市场对公共部门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换句话说市场无能力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判断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依据,他是指经济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他人地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人地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在人口众多的群体中,某一成员或几个成员的免费搭车,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可供给量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所以,一个社会的成员越多,人们免费搭车的欲望就越强烈,从而免费搭车者问题而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量下降的可能性就越大。7、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府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请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理论前提。答:三大理论前提:1、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是也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2、交易政治学: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换,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处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6、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性的矫正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请结合教材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对政府途径和非政府途径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思考。答: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性的矫正或纠正从政府或非政府上着手。一、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1、政府管制,由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因此构成了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措施对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2、征税或补贴,对产生正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负的税收——实行价格补贴,就会消除私人边际成本(或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或收益)之间的差异,使资源配置重新回到帕累托最优状态。3、可交易许可证,可以激励公司和个人改善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的费用,并最终达到逐渐降低污染程度。二、非政府对外部性的矫正:1、产权界定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同时交易成本为零或可以被忽略,那么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自行解决。2、组织设计,就社会而言,决定外部效应内在化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组织集体决定的规则。3、社会道德教育和舆论监督。8、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有怎样的影响作用。(在方法论上的意义)答: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的影响作用:1、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假设,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政府职能转变、分权、授权、强调对社会民众的回应性,以及建立灵活弹性的服务模式等改革措施的出发点。2、把政治看作相互交易的市场,这为用成本——收益的效率观念和私人管理的眼光审视政府奠定了基础。3、政府失败及其纠治;4、对官僚政府的分析。9、试述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答:1、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国民收入局定于消费两个投资量。扩大公共支出可以增加社会消费量和投资规模,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公共支出,对政府而言是支出,对社会公众而言则是收入。消费与投资影响国民收入,公共支出影响消费与投资,所以,公共支出的扩张与紧缩影响国民收入。2、公共支出对生产的影响。政府支出的用途之一是消费支出,二是生产支出。公众收入的用途不外消费和储蓄两方面。政府公共支出的来源是税收、发行公债和发行通货。如果发行公债所获资金来源于发行通货,则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社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3、公共支出对物价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期,生产过剩,物价下降,政府可增加转移支出、行政支出及政府采购支出,以促进物价回升;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可增加投资和辅助生产支出,并同时减少消费性支出,以实现物价稳定。4、公共支出对社会分配的影响。公共支出对社会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减少对社会分配不均的现象。5、公共支出对消费的影响。公共支出增加,即一部分人的所的增加,则其消费量增加,消费量增加,又使国民所得增加。二者互起连锁反应。如果政府支出减少,则消费量减少,国民所得减少。而且,公共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其影响消费量的增加或减少,通过乘数作用将数倍于原公共支出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支出性质不同,对消费的影响也不同。政府支出用于投资,则间接影响消费。且影响程度较小;政府支出用于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及福利、救济等方面,则会因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所得,进而增加消费倾向,从而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最大。此外,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了高收入者的所得,一般会增加储蓄倾向,消费倾向增加的程度小;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所得,则消费倾向加大,储蓄倾向加小,甚至没有增加。10、简述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答: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必须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员优化起促进作用,即税源的分布、税率的构成及税收额都应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际上,税收效率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税收应尽可能地保持“中性”,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主体不发生干预作用。所以通常把效率原则作为建立“中性”税制的前提之一。2、税收的公平原则:一是横向公平原则,它要求税收引起私人产出减少而形成的负担在社会不同成员间公平分配,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的不同纳税者,在课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准;二是纵向公平原则,它要求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以作出同等的效用牺牲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指税收的设计应使税收能自动调节经济或是使国家能主动运用税收来宏观调控经济,以减少经济波动进而达到经济稳定增长。11、转移支付制度概念答: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体制中,转移支付是作为各级政府间责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构而存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流动,即从上一级财政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或通过平行流动,即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动,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能力的平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以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12、比较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的关联与区别。答:间接规制指有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干预,他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限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的、能够有效的发挥市场机制效能的制度。间接规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反垄断法为中心的竞争促进政策和以处理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信息公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依据反垄断、商法、民法等法律对企业的垄断行为和不公平竞争手段加以限制。这种规制类型并不多见。直接规制指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直接实施的干预,也被称为狭义的政府规制。它是以防止发生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及其非价值物品有关的在社会经济中不期望出现的市场结果为目的,并且依据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这是政府规制的主体类型。13、分税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财政制度领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试述这一改革的的主要内容。答: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核定。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在逐步规范化。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14、在公共收入中,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厘定是由哪些要素所决定的?请作出简要回答。177答:决定一个国家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一国的经济体制,2、一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一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是决定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3、国有资产的结构,在一国国有资产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其内部结构决定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大小。4、企业税负的大小,5、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主要由国家确定。15、请结合你对中国政府经济功能的理解和思考,谈谈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乃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
本文标题: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4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