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00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有益探索模式形成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及评价: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2)内容及评价: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形成过程:(2)评价:四、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1.(2008年广东单科,22)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A2.(2008年广东单科,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答: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4分)。答:计划经济体制(1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1分)。答: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3分)。如: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理由:①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是把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渡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③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谢谢!材料一: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据材料归纳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A、政治和军事上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3/4国土被敌人占领;B、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C、《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评价《布列斯特和约》: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是苛刻的:俄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从结果上看:苏俄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A、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B、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内容、评价)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劳动方面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普遍劳动义务制。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和评价目的:应付战争、巩固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历史作用:失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一种政策,又是列宁和苏维埃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度的一种尝试,它已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三: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相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列宁文集》材料四: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1、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当时采取这种政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有什么目的?A、巩固政权;B、加快向共产主义的过渡2、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出,当时采取这种政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是什么?分析消极后果的原因。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材料一: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经济危机;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材料三: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材料一和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三: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工业贸易分配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手段经济体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①实践: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②理论: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消极: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因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而过早地终止。项目年份农业总产值%种植业%畜牧业%粮食(万吨)牛(万头)191310010010076506060192067647245195250192511210712172476210材料一: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10013.875.5108.1材料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材料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四:在列宁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选集》第4卷第517页。)但在当时的多数共产党人看来,却正好相反。他们始终认为,向国家资本主义倒退的“新经济政策”才是一种“临时的不得已办法”。而取消商品、货币、私有制和市场的共产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刚一提出即遭到了在联共中央中拥有多数地位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激烈的集体反对并展开了论战。“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和战友》,第77页。)——网络资料材料五: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失败的体制这一看法,并没有被当时苏共党内多数人所认同。相反,主张采用反市场体制而由党和国家全面统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正统观念。这种想法,就是后来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2)社会主义工业化(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A、定义: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B、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A、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B、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3)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4)形成标志:A、1927年,联共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B、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B、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背景:A、国内——苏联建立;经济恢复;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过程:A、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
本文标题: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5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