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知识点第一部分
第一部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含义: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构成要素:有购买欲望;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1.消费者偏好;2.产品价格(最重要的因素,反向);3.产品价格;4.替代品的价格;5.互补品的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替代品: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互补品: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与汽油等。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变,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Qd=Qd(p)(1)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间的反方向变化;(2)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价格引起的变动;需求变动:假定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曲线位移。二、市场供给含义: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影响供给的因素:1.产品价格(正向);2.生产成本(反向);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因素(生产要求的价格及国家政策等)供给函数:𝐐𝐬==𝐐𝐬=(p)(1)供给规律:供给量与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2)供给曲线:供给量变动:价格引起的变动;供给的变动:价格外其他因素引起的位移。三、均衡价格均衡数量𝐐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均衡价格𝐏𝟎,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均衡价格模型:(1)最高限价分析含义: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一般情况下,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配给制:按照某种标准如家庭人口或职业进行定量供应或凭证供应。(2)保护价格分析含义: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目的: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保护价格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1)含义: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点弹性:某一点上的弹性,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Ed=ΔQ/QΔP/P=ΔQΔP*PQ弧弹性: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Ed=ΔQ(Q0+Q1)/2÷ΔP(P0+P1)/2(3)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弱性:大于1时,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单一弹性:等于1时,需求量变动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小于1时,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替代品多,弹性大;2.商品的重要性:必需品则缺乏弹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越多,弹性越大;4.时间:至关重要。短期内弹性小,长期弹性大。(5)和生产者或销售者的总销售收入的关系Ed1时,价格下跌,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减少;Ed=1时,不变;Ed1时,价格下跌,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增加。需求交叉弹性(1)含义:也叫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交叉弹性系数=商品i的需求量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Eij=𝚫𝐐𝐢/𝐐𝐢𝚫𝐏𝐣、𝐏𝐣(2)类型1.i、j为替代品,Eij0,越接近1,替代性越强;2.i、j为互补品,Eij0;3.i、j无相关性,Eij=0。需求收入弹性(1)含义: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2)公式:Ey=ΔQ/QΔY/Y=ΔQΔY*YQ(3)类型:Ey1,收入弹性高,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Ey=1,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0Ey1,收入弹性低,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Ey=0,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得多。(Ey1为高档品,Ey1为必需品,Ey0为低档品)供给价格弹性(1)含义: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2)公式:Es=ΔQ/QΔP/P=ΔQΔP*PQ(3)类型:Es1,弹性充足;Es1,弹性不充足;Es=1;Es=0,完全无弹性;Es=∞,完全富有弹性。(4)影响因素:1.时间(首要因素);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无差异曲线效用理论(1)经济人假设: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2)效用: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3)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人们对效用的人认不同而形成的两种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论: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1,2,3,4等绝对数值来衡量。运用边际效用分析。序数效用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是无法知道效用的绝对数值的,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即第一、第二、第三等相对数值来衡量。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4)边际效用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和。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大小,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总效用就越大。TU=f(Q)(TU为总效用,Q为某一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MU=∆𝐓𝐔/∆𝐐边际效用函数:MU=𝐝𝐓𝐔𝐝𝐐=f’(Q)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商品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值时,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边际效用变为负数。无差异曲线(1)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消费者要选择他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的消费组合(也叫市场篮子)。1.完备性:如果只有A和B两种组合,只能作出三种判断。保证消费者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偏好。2.可传递性:假定A、B、C三种组合,如果A的偏好大于B,B的大于C,那么A大于C。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3.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如果组合只存在数量上的差异,那么多多益善。(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即斜率为负,这是由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4.边际替代率: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MRS=-ΔX2/ΔX1当商品数量变化超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表示为:MRS=-ΔX2/ΔX1=𝐥𝐢𝐦∆𝐗𝟏→𝟎ΔX2/ΔX1=-dX2/d1表明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5.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随着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原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二、预算约束预算约束:指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P1X1+P2X2≤m(m表示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金额)预算约束线:指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预算可行集:即预算空间,在预算线及其下方,表示消费者受到的支付能力的限制,是消费者决策时可以选择的区间。预算线的斜率:两种商品的负比率,即-P1/P2,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收入变动将使预算线平移,相对价格变动会使截距减小,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动,会使预算线平移。四、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消费者均衡最大化的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即在一定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MRS=P1/P2消费者均衡实现的三个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组合。(交点的连线)商品价格的变化产生的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1.若该商品是正常品,价格下降,收入上升,需求也上升,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是反方向。2.若该商品是低档品,价格下降,收入上升,需求下降,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是同方向的。(2)替代效应: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当一种商品变得相对便宜时,对它的购买量总会上升,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3)对正常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是反方向变动,总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相对平缓,对价格反应大;对低档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但大多数情况下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总效应呈反方向变动,相对陡峭。第二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形式,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企业的本质: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美国,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交易费用:指黑线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包括两类:一是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二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替代。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的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生产及相关概念(1)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过程。(2)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3)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类型。1.劳动: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资本:表现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货币形态即货币资本,实物形态又称资本品,如厂房、设备等;3.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及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4.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各种能力。一般假设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互相替代。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长期看来均为可变投入,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是不变的,如厂房、设备等。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函数随着变化。Q=f(X1,X2,…Xn)(X表示各种生产要求,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的产量)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一般假设劳动投入可变。Q=f(L,𝑲̅)(𝑲̅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L表示劳动量)(2)随着L的变化,会引起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的变化MP。1.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2.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即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AP=TP/L3.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
本文标题: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知识点第一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8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