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继教教学案例第一节亚洲黑石中学:赵英宁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引入]问题抢答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板书](课题)[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活动]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副板书]①最北:81°N;最南:11°3′S;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启发引导]1.计算: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大3.面积最大(4400千米)[活动]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承转]老师去家访,在确认了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家里的情况了,首先家里有什么呢?比如家里有几间房,院里有几口井,门前有几棵树──这叫自然情况;而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如何──这叫人文情况。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也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副板书]有什么──地形、河流(就先说说地形和河流)[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活动]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3.“造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教师提出“造型要求”: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提问]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板书]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板书]3.主要河流: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全课小结]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渐弱──结束课。2006—2007学年度地理教学案例(一)——巧识经线、纬线黑石中学赵英宁2006年10月一、案例背景:七年级地理新教材容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掌握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二、案例主题: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经线和纬线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进入地理这门学科的门槛。仔细一想,这也是很正常:学生刚刚由小学刚升入七年级,他们想到的,看到的,是简单的知识、简单的平面,还没有形成空间的概念,怎样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来具体领会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的意义呢?我先后想到了3种教学方法:第一、图表讲解法。用这种方法学习经纬度变化规律比较直观,但是启发学生空间思维将会差一点。第二、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但是地球仪有很多的图例和注记,有时会干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精心播放课件。但这是一个“富贵奢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资源不好的地方,无法使用。如果能用一根铁丝就能代劳,我们何尝不用身边的事物来化难为易呢?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的大课堂的好习惯。三、案例过程:上课前,我把准备好的铁丝带进教室。学生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和铁丝,有的学生干脆问:“老师,你拿铁丝干什么?”,我说:“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焦急地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终于敲响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很多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线。”点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演示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赤道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再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发出指令:把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同样方式在地球上不同部位,再绕四次,分别定型成圆。收集截下的圆圈,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并观察每条纬线,师问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想等?指示什么方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呈圆形,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同样,师演示铁丝连接北极、南极同纬线、经线垂直并截下,收集截下的几段铁丝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经线的特点:形状呈半圆形,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师把一组纬线分别标上度数。并讲解纬线的度数是为了区分每条纬线。让学生观察纬度的划分规律,南北纬的符号,度数变化范围及其规律。同样给一组经线表注度数。让学生观察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东西经的划分及符号,度数范围及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掌握纬度和经度的知识。师把经线和纬线组成经纬仪。并在经线和纬线相交处设一个图标,介绍图标的地理位置,再设几个图标让学生介绍。再出示几个地理位置,让学生寻找图标,开展游戏。学生们就从此中明确了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学生掌握理论后运用到实践:海上搜救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经纬网,化难为易从而走进了地理课的大门。2006—2007学年度地理教学案例(二)——地球的运动黑石中学赵英宁2007年4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过程一、课例背景:“善思则疑、思起于疑”。任何思维的过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是思维创新的前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阶梯式质疑情境,引导学生一步、再一步不断地思维、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可以使思维过程步步深入。二、课例实录:《地球的运动》一课教与学:引思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思维潜能]首先给“三球运行仪”通电,使表示太阳的灯泡亮起来。师:布置“请同学们认真看我演示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认真观察,(有的学生不禁低声赞叹)非常兴奋。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地球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动”……师:问“现在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生:“地球自转的同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天空怎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师:演示“三球运行仪”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导:朝向灯光的一半是白天、背向灯光的一半是黑夜。)生:认真观察后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同时会产生白天和黑夜更替现象。(注:学生的问题被简要板书在副板书位置)分析:初中学生天性对新事物感兴趣。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兴奋神经,顿时活跃起来。愉悦的教学氛围为拓宽学生的思路奠定了情感基础,致使学生发现、提出了多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思维潜能,为学生深入的探究问题奠定了思维基础。引思过程二:探究中引思、助思师:演示“三球运行仪”问学生:“地球在绕着太阳运动时方向怎么样?”生:“......”师:演示“三球运行仪”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向。操作中并提示:左西右东.师再问:“地球在绕着太阳运动时方向怎么样?”生:“自西向东.”(非常肯定)师再问:地球在绕着太阳运动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吗?生:认真观察后得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动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的结论。分析: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主动地观察事物,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提示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或问题。这是学生深入思维的结果,也是学生走出思维困境的有效途径。引思过程三:课尾引思、延思、助思......(上
本文标题:中继教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9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