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2.北京人:距今70万年—20万年。手脚分工明显,会打制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我国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半坡遗址:距今约5000~6000年,我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和蔬菜,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第3课华夏之祖“人文初祖”——黄帝距今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与炎帝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其妻发明养蚕缫丝,其属下仓颉发明文字。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称为“炎黄子孙”。(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商、周三代更替:朝代建立时间、人物都城末代国王夏朝公元前2070年大禹阳城桀商朝公元前1600年汤殷纣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2.西周的分封制:(1)概况: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2)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1.春秋争霸: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等。2.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1.商鞅变法:(1)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1.秦的统一:(1)时间、都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意义: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措施:①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经济上: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④思想上: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以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⑤军事上:北筑长城: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开发南疆: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2)历史作用:①它奠定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③它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起到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2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不学习其他学说。(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1)概况: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2)作用:加强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2.丝绸之路:(1)概况: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2)作用: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贸易、友谊、和平、文明之路。)(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的开发:(1)时间: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2)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优越条件;②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3)影响: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趋向平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内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服;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汉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用汉制)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尊孔子)⑦迁都洛阳(2)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内容:“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2.武则天的政迹: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好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史称“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2)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拨;(4)武则天:开始殿试和武举;(5)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唐朝中外文化交流:(1)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2)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从长安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并翻译,还写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3)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作用:密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表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明、开放政策。(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2)手工业:①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南宋);②制瓷器业辉煌时代: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③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3)商业:3①最大都市为开封(东京)和杭州(临安);②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远达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③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2.忽必烈建立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3.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初加强专制统治1.明太祖的措施:(1)政治上:①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③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2)思想上: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2.明成祖的措施:(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第16课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1.军机处设立:雍正帝时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2.“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制造大批“文字狱”,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第17课中外交往与冲突1.郑和下西洋:(1)时间:1405~1433年。(2)人物: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3)概况: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4)意义:①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②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体现了主动外交、和平外交。★注意:郑和下西洋,政治动机远远大于经济动机,和新航路的开辟有明显的区别!!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平息了倭患,其抗倭业绩永远载人史册。第18课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1662年)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向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军发动进攻。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2.清朝设立台湾府:(1)时间: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作用: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3.雅克萨之战: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围攻盘踞东北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俄军大败,同意和谈。1689年,中俄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前期)1.对藏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和设置驻藏大臣(1)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2)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3)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2.对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1)清朝乾隆帝出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和大和卓发动的反清叛乱。(2)清朝为此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从而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3.清朝前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清朝统治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现实原因:担心殖民侵略威胁国家主权;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封建统治
本文标题: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0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