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华民国史答案(陇院)
中华民国史一、名词解释北京政变也称首都革命,1924年10月23日发生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北京,发动者为冯玉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以“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京并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保甲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乡村基本形式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实际操作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可略有弹性。在城市则以每一门牌为一户,如同一门牌内有两家以上仍以一户计,编为第几保第几甲第几户,设户长。户长由此门牌内各家互推一人充任。根据《南京市城区编组保甲暂行办法草案》之规定,南京城区“二十五户为一甲,二十五甲为一保”、“编余之户十五户以上另立一甲,十四户以下并入邻近之甲;十五甲以上另立一保,十四甲以下并入邻近之保”。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重建民主法统而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伪满洲国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不含旅大),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彻底结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原大战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蒋中正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二简答题1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原因和结果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六省军阀,通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迫梁离职,直、奉矛盾日趋激化。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6月17日,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直系取胜后,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继续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其首领曹锟于1923年10月以贿选手段当上总统,曹遭到国人反对,加之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财政濒于破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2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3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农村政策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农村政策国民党的土地政策,总特点:一是“清党反共镇压农民,支持地主豪绅的政策;二是“注重财政收入和土地赋税之政策”。土地改革的主要措施第一,推行“二五减租”。1926年,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联席会议作出关于“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的决定。此后,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国民党当局也于1927年分别颁布过减租实施办法。第二,《土地法》的颁布实施。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声称将实行土地改革。此后又颁布了《土地法施行法》(1935)和《修正土地法原则》(1937)。1946年完成并通过了修正土地法草案及修正土地法施行法草案。1930年《土地法》第7条、1946年《土地法》第10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1930年《土地法》第12条规定:“凡未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之土地,为公有土地。私有土地之所有权消灭者,为公有土地。”即土地所有权类型为土地公有和土地私有。受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影响,南京政府的土地法制加入了诸多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包括土地私有范围及数量的限制、土地所有权处分的限制、所有权行使之限制、强行减租与保护租户等。也对土地登记、申报地价、征收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土地征收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体现了孙中山关于核定地价、照价收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的平均地权学说的精神。第三,地籍整理。所谓“地籍整理”,就是对土地自然状况、社会状况和法律状况进行调查、测量与记录,内容包括土地产权和土地分类面积等内容的登记4五次围剿的结果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国民党经过先前数月的准备后调集11个师又2个旅,共约10万余兵力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确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方针。最终红军诱敌深入,歼灭国民党一万两千多人,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也宣告胜利。第二次反围剿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中央红军则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于1931年6月21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毙伤俘敌三万余人,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进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沉着应战,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中央苏区再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左倾”势力占据上风,提出“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口号与国民党军队正面决战,结果损失惨重。红军遭到严重削弱,被迫进行长征。5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货币政策统一财政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裁撤厘金、实行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整理公债、实行国地税等,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基本格局。10月,国民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章程》规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具有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经理国库及内外公债的特权。统一货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6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消灭异己,扩大蒋家军阀势力...蒋介石把巩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他个人独裁地位看的高于一切。他对外妥协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内的统治。他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违背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历史的中心任务,背离了全国要求抗日民主的历史潮流。7南京国民党政府面临的农村问题8列举北洋军阀的统治线索【专题线索】1912~1927年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出现重大转折的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沉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因素等也在不断增加。一、政治方面1.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1)政权更替:北洋军阀统治初步形成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前;鼎盛阶段,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分裂割据阶段,1916~1926年,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皖系、直系、奉系军阀先后执掌中央政权;衰亡阶段,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奉系军阀“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最终结束。(2)专制独裁统治: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此后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继续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等;杀害国民党人宋教仁和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割据称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先后爆发了直皖、直奉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帝国主义的侵华(1)侵华格局发生变化:老牌侵华国家英、法、俄等力量日渐衰落,新兴的美日侵华势力大增。(2)侵华工具和政策的演变: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先由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再到推行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在国民大革命中转而扶植国民党右派人物蒋介石。(3)加紧侵华:武昌起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日本占领中国山东并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一战后卷土重来;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北伐战争期间列强破坏中国革命。3.革命运动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袁世凯及其党羽的独裁统治掀起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如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反段的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则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掀起的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斗争的失败,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入了绝境。五四运动则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5)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此后在统一战线推动下,各阶层掀起了近代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二、经济方面辛亥革命的局部胜利调动了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各种实业团体的成立和群众性斗争的兴起,推动了“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这为中国革命的转型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一战结束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再加上军阀之间割据混战,国民经济又日益萧条。三、思想方面1.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使民国初年的两大复辟活动最终失败。2.为了反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
本文标题:中华民国史答案(陇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1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