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中考文言文中心答题点
1中考16篇古文中心问题1、《论语》理解性默写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生活中表示既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人在恶劣环境中更要坚守气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陋室铭》内容及思路:比行开头→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环境幽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以古贤人自况→画龙点睛:何陋之有中心答题点: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重点句默写:①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交往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内容及思路:本文采用托物言志写作方法,作者借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视之情。文章先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总提,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循此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作者写菊花和莲花的作用:用菊花、牡丹和莲进行对比,从正、反两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视之情)。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象陶渊明那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象征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人),花之富贵者也;莲(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选择题: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2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中心答题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重点句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或者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体思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围绕中心论点,孟子在文中主要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的问题。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中心答题点: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练。理解性默写:说明人才经历艰苦磨练最终作用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华民族再危机面前不屈服,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发展,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曹刿论战》主体思路: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中心答题点:取信于民、把握战机,对比的手法,用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6、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邹忌讽齐王纳谏》主体思路: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使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委婉的规劝。本文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3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取得了卓越成效。中心答题点:以切身经历委婉的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理解性默写:表明“王之蔽甚矣”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纳谏取得卓越成效的句子是:在国内: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在国外:皆朝于齐除弊纳谏的结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出师表》主体思路报先帝(知遇之恩),忠陛下(提出建议),以及北定中原的决心。(兴复汉室)理解性默写:(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4)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8)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0)在《出师表》中,作者主张执法“不宜偏私”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答)(11)“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作者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2)从文中看,“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用原文答)(13)阅读出师表,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亲贤臣”首先会产生哪些好的结果?(14)从出师表前两段看,诸葛亮所赏识的人才具有哪些共同特点?(15)从出师表全文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具体指的是从何时至何时这段时间?(16)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的原因有哪些?7《马说》内容及思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描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点明主旨中心答题点: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重点句默写:②千里马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千里马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④体现统治者愚妄无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⑤、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⑥怀才不遇的人常借用《马说》慨叹自己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⑦体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8《鱼我所欲也》主体思路:第一段:论述生和义的关系: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又把生和义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生命更可贵的,就是义(或“正义”),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就是不义(或“苟且偷生的卑劣行径”),从而证明本段论点舍生而取义。第二段:论述利和义的关系:首先列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正面论证重义轻利的行为,接着列举“有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例子,反面论证重义轻利的行为,两个事例之间构成对比论证。最后归结: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中心答题点:舍生取义理解性默写: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一致的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9《小石潭记》内容及思路:移步换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清澈石:奇异树:青葱鱼:欢乐)→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记录同游者中心答题点:通过对幽深冷寂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孤凄悲凉的感情。(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但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又会感到孤凄悲凉。)重点句默写:①侧面体现潭水清澈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动静结合描写游鱼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描写溪身形状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描写小石潭氛围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0《岳阳楼记》内容及思路: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作缘由→总写洞庭湖一带的雄伟景象,并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写迁客骚人览悲景生悲情和览喜景生喜情→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及政治抱负。中心答题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重点句默写:①写作本文的背景及原因: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的全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雄伟景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5④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雄伟景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⑤迁客骚人悲伤之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⑥洞庭湖月夜美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⑦迁客骚人喜悦之情: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⑧古仁人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⑨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⑩表现作者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桃花源记》①《桃花源记》中桃花林景色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④《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⑤《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⑥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⑦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⑧《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
本文标题:中考文言文中心答题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1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