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造型与功用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造型与功用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几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我认为不应该简单绝对地或褒或贬。建筑文化是历经几千甚至几万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单从数量与种类上看,说数量零落的中国建筑艺术不如硕果累累的西方有一定道理,但正是这与希腊罗马风格如此迥异的中华,有着极大的互补性,添上了西方所缺乏的部分,若没了中国这支,整个世界建筑的面貌就干瘪了许多,这是难以想象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缓慢演变的历程,期间没有跌宕起伏的剧变,木构屋架的形式自始至终地贯穿其中,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材料和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也只属于自身体系内的进步和完善,并没有影响传统建筑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作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部分——屋顶,其变化也显然契合这一规律的,基本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型体制,也为后来的建筑所沿用,改动较少。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自宋代以后,建筑规范逐渐趋于定型化和程式化,至清明时,古代建筑文化发展已经趋于停顿的时刻,而屋顶艺术却因为技术的进步、文化的融合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其组合的形式也越发瑰丽夺目。这或许是我们现在来考察屋顶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一方面我们考察屋顶的气质演变显然不能够脱离文化与建筑的整体背景思考;另一方面,从中我们也要意识到屋顶艺术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冠冕,在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方面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华夏先民告别天然洞穴,在“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之后相当的一段岁月里,房屋原本也无所谓“屋顶”、“屋身”和“台基”的明显区分,“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已,或者说他们其时最为必要的只是屋顶。当时的屋顶形制可能有两种,两面坡屋顶和四角攒尖屋顶,即成“人”字形坡顶。其材质都是以草泥土或草铺制而成。房屋从类三角形、类正方形和从更大的需要开始营建。这类除了屋顶,还是屋顶的半穴居式的原始房屋,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千变万化的屋顶艺术本源。先秦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都在宫室营建的规模和单体建筑的体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原始建筑以泥草为主要材料的屋顶覆盖物显然已不能满足长期保护大型建筑的需求,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到了宋代,建筑风格发生了转折,宋代建筑普遍呈现出一种柔美精雅的气质。宋代建筑一般采用殿堂式结构的都是大型建筑,大殿屋顶形制为重檐歇山顶,四出抱夏的单檐歇山顶与下檐相交,整体造型显得玲珑多变,精巧雅致。此外,宋代的斗拱技术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首先是斗拱结构在整体木构架中所占比例较以前有所缩小,在唐代建筑中柱子的高度与斗拱面高度的比例大概在5:2到2:1之间。此外,宋代建筑中开始使用假昂,在结构上其实是华拱构件的加长而已。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期间经历了封建制度与文化的复兴、停顿与崩溃的历史时期。明清时期建筑在技术上沿袭了历史上的成果,特别是唐宋以来的规格化程式化营建法则。此时期屋顶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等几个等级,最为重要的建筑如太和殿则用重檐庑殿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卷棚顶和平顶等形式。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重檐庑殿顶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故宫的太和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顶级,只有皇帝可以使用。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此种形式。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单檐歇山顶。如果说悬山的复杂程度明显低于庑殿及歇山,因此等级较低的话,庑殿和歇山的技术复杂程度则难以排出高下,不能将其等级差异归结于财富的消耗,在东亚范围内来看,庑殿等级也未必高于歇山,如韩国朝鲜时代的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门用庑殿。中国古代庑殿等级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和二者的技术地域来源及北方的正统政治地位有关。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悬山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悬山顶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硬山顶,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屋檐不出山墙)。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其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有的还高出屋面.变化出封火山墙,或另在山面隐出搏风板、墀头等。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硬山防风火,悬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多硬山。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使用的,六品以下官吏以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硬山式防风火,悬山式防雨,因此南方居民多用悬山,北方多硬山式。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等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顶部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单檐的为多.二重檐的较少,三重檐的极少。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建筑的典范。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卷棚顶,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卷棚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筑上。平顶,在我国华北、西北与康藏一带.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即在平梁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中国著名的平顶建筑,无疑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囤顶,此种屋顶形式在汉代时就有.其形状处于平顶与卷棚顶之间,房顶略成弧形,前后稍低、中间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凸出于屋顶,凸出部分被砌成弧形。囤顶是辽西、西北民居常用的屋顶。辽宁省兴城古城内的有不少建在清朝中叶的“囤顶”房屋。而今,像兴城这样在一个古城包围的区域内还存在如此众多的囤顶房屋,在全国当属独一无二。囤顶是我国建筑当中的一个缩影,特点为房顶略微拱起,主要是我国东北地区一带常用,由于在冬天气候寒冷时常会下雪,这样设计的屋顶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减少屋顶的受重。半坡顶,如同硬山顶的房屋被从中间一刀剖开。多为辅助性建筑之屋顶,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今日陕西农村民居中还有很多用单坡的。山西窄大院的东西厢房多用半坡顶。其他类型的屋顶,十字脊顶,这是由两个歇山顶相交而成的一种造型较为复杂的屋顶样式。十字脊顶最早起于五代时期,在宋画中亦非常多见。这也表明宋人非常爱使用这种屋顶形式。十字脊顶的典型代表是故宫的角楼。盝顶,这种最早始见于宋画的屋顶形式.就其造型特征来看,是将庑殿顶或攒尖顶上半部砍去即可。与其他屋顶样式所不同的是,盈顶有四条正脊。这种四周加有短檐的平顶变种.为金、元时代常用的屋顶样式。北京戒台寺戒台殿为少见的录顶建筑。扇顶,扇顶是将歇山卷棚顶进行平面圆弧化处理的结果,给人以新奇感,是一种较别致的观赏建筑.在古典园林中将其作为亭类建筑使用。典型代表是颐和园的扬仁风。万字顶,这是清代建筑师通过较复杂的连体顶组合形成了带有吉祥符号意义的一种屋顶样式。典型代表是圆明园的万方安合殿。集中式顶,中间一个大屋顶,周围绕以四个同一样式的小屋顶即是集中式顶。在世界上,集中式顶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早期的拜占庭帝国。清代修建的这种屋顶样式,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典型代表是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盔顶,是攒尖顶的一种变形,顾名思义形似古代战士的头盔。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突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相反的向外翘起,就像头盔的下沿。代表建筑:岳阳楼。勾连搭顶,有一种常见的整合方法叫“勾连搭”。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顶前后檐相连,连成一个屋顶。在这种勾连搭屋顶中有两种最为典型即“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和“带抱厦式勾连搭”。仅有两个顶形成勾连搭而其中一个为带正脊的硬山悬山类、另一个为不带正脊的卷棚类,这样的勾连搭屋顶叫做“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勾连搭屋顶中,相勾连的屋顶大多是大小高低相同,但有一部分却是一大一小、有主有次、高低不同、前后有别的,这一类的叫做“带抱厦式勾连搭”。抱厦的开间或进深明显小于正房。在我国漫长的建筑发展史上,建筑的屋顶形制也因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制度、审美、技术、材料、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时,往往首先也是从考察其不同的屋顶形态开始的。可以说,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冠冕,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象征,它不仅是传统木构建筑技术发展的表征,更是民族审美文化的体现和张扬。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屋顶随着自然地理条件和审美要求亦流露出不同趣味,它也成为我们了解地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造型与功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