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论。2.法家的基本观点: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法术势三者合一;提出新的哲学范畴“理”,人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活动;提出“矛盾之说”。4.《老子》、《庄子》和《周易》被奉为三玄。5.五斗米道由张道陵创立,太平道由于吉等人创立,葛洪的代表作是《抱朴子》。6.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最早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中提出。7.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论分为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其中宣夜说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宇宙学说。8.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和正定。9.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司徒》。10.《论语•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1.“教学相长”出自《学记》,原书记载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12.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13.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羌村》、《三吏》、《三别》、《北征》等。14.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剧四大家”。15.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大奇书分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以及《金瓶梅》。16.刘知幾所著的《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幾还提出史家必须兼有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其中尤以史识最为重要。17.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的首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18.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先后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学案体”这一史学体裁。学案体是记述古代有关学术渊源流派的一种体裁。19.《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20.“天干地支”中天干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1.婚礼的规范出自于《礼记》。22.四大书院包括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23“孝”的含义①发自内心的奉养②顺从③崇祀先辈24“信”的含义①言行相符②对真理执着热情的态度③适用的范围:夫妇、交友、治国二、名词解释1.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2.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3.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4.宗法制:宗法制度,即宗族之法,是指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度、宗庙制度。5.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长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贵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6.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具体内容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诸侯国,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围建立起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做士。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从而形成了层层相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从君统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7.宗庙制: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西周之际,宗庙祭祀制度也发展到了完善程度,所谓”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从此,尊祖敬宗,昭孝息民,成为人们必须遵行的社会行为模式,”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成为人们来就必须接受的文化秩序。8.学在官府:最初的学校是奴隶主为培养自己的子弟而设立的,由于这些教育机构都设在官府,所以称为“学在官府”或“学术官守”。这是夏、商、周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在官府”的表现形式为官师不分和政教不分,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的过渡形式。到了春秋末年,由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被私学和封建官学所代替,这是教育的又一进步。9.性三品说:性三品学说书董仲舒提出的人性论,他柔和了先秦时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两大学说体系,认为人性从总体上分为仁(善)和贪(恶)两大特性,造成这种善恶区分的是由于“天副人数”,是天意造成的。天赋的仁和贪按照不同的比例附加到不同的人身上,就形成了三种人,三种品性。一种是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圣人之性,一种是先天性恶、教也不善的下品之性,还有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这三性就把孟子、荀子以及先秦有善有恶论的全面吸收。董仲舒的性三品,以更加系统化方式奠定了中国人性论的核心价值,这一理论对于中国人的集体人性和人格的养成影响深远。10.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于齐桓公时建立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经过齐威王到齐宣王时到了鼎盛阶段。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哪里讲过学,荀况曾三为学宫“祭酒”,成为当时最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有相当长久的学术传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云集在那里的各派学者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辩论,相互汲纳、相互批评,这对于促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1.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销毁。《诗》、《书》、百家除博士官外,其他人不得收藏。医药、农书和卜筮之书不在禁止之列。坑儒是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不满,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皆坑之咸阳,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损失。12.黄老政治: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学派。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因而这种政治被称为“黄老政治”,黄老政治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净的普遍社会心理。13.今文经学:亦称“经今文学”、“今文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记录,多无先秦古文旧本,而由战国以来学者师徒父子传授,至汉代乃一一写成定本。汉武帝时采董仲舒、公孙弘建议,表彰儒家经籍,建立经学博士,所用皆为今文经籍。又因当时政治之需,着重经文“大义”的发挥,是以公羊家的《春秋》学尤盛。西汉中叶以后,今文经学渐衰。东汉初,为改变王莽的政治措施,曾恢复设立今文经博士,未几废去。清代中叶,西方强权入侵,国势日益衰弱,乃有学者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发挥“公羊学”学说,干预时政,主张变法,今文经学因又大盛。今文经学对于西汉封建统治的巩固起过作用,在清后期则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与谱法主张的重要理论根据。14.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15.乾嘉学派(朴学):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起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例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这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但其繁琐细碎,沉溺于故纸堆中,为考究而考究,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16.盖天说:中国最古老的宇宙学说,是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天体构造理论之一。起源于先秦,这一学说认为,天使圆形的,像一张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形成于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经》的写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纪,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视运动方面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17.浑天说: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浑天说认为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东汉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他依据浑天说理论,制造的水运浑天仪,以漏水为原动力,通过转轮系统的转动,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了出来。18.宣夜说:中国古代一种宇宙学说,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体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因此,宣夜说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相对于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出现的最晚,科学性最高。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体现出了古人在天文科学方面的成就。19.禅宗:相传为南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20.唯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也称法相宗、慈恩宗。形成于唐代,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其弟子。主要理论有:唯识无境、因明学说、三自性说等。唯识宗以万法唯识之法门为主,认为常人说的外境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变现皆非实在,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心识的变化而已,现象不可能离开心识而独立存在。对后世影响深远。21.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22.《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故称“诗三百”。《诗经》依音乐和作品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间歌谣;“雅”是王畿所在地的曲调;“颂”是宗庙祭祀配合舞蹈所用的颂歌。《诗经》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不朽的艺术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