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什么是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有何不同?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区别:①记录文字不同;②篇章有差异;③对经书内容的解释和对古代制度的说法往往不一致;④今文批评古文传授系统可疑,古文批评今文抱残守缺。2)宋版书有哪些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意义价值?留存情况如何?特点:①印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印书用墨讲究,色泽清纯匀净。②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③书法上多采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早期盛行欧体,后期逐渐浒颜体和柳体,但各地区刻书又有分别。④校勘质量严格,对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漏情况务求处理得当,刻板前校勘的精细决定了宋版书质量的基础。意义价值:①宋版书是世所公认的善本,兼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②从学术价值来看,因宋版书是雕版图书中刻印较早者,不少直接脱胎于写本,其内容精确,接近古书原貌,错讹较少,是重要的翻刻范本;③从艺术角度看,宋版书纸墨俱佳,字画讲究,既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又富有喜人的艺术风格,因而深受人们喜爱;④给后世书籍制度和汉字印刷字体影响深刻。如今的书籍形态仍可以找出宋版书的痕迹;⑤大量宋版《开宝藏》经和一些坊刻本传到国外:将印刷术、汉译佛经和中国文化同时传播到周边国家,并逐渐向全世界扩散,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化格局。留存情况:宋版书流传不多,极为罕见,加以宋代刻印的书籍内容近于古本,刊印精美,装潢考究,后代的战乱天灾给宋版书带来了厄运,使北宋印本书籍能留存到今天的,除极少数的佛经外,如凤毛麟角。3)中国政书的“三通”是何指?“九通”、“十通”又是何指?分别论述“三通”在编辑上的成就、特点。“三通”: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和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三部最早的政书;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被后人总称为“三通”。“九通”:“三通”之外,在清乾隆年间,设立续文献通考馆,又改称三通馆,集中力量编出了六部政书:《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这六部书加上“三通”,即所谓“九通”。“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政书的合称。成就、特点:①注重“通变”,大量探本穷源,溯源明流,通其原委,为研究历朝典章制度的演变提供了便利。②反对空言著述,重视“实学”。强调书本知识要和实际考察相结合。③注意于封建社会诸结构的考察。④扩充了社会、文化史方向上的内容。在史学上为编制各种制度史、社会史、学术史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4)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是如何形成的?图书按类别入“四库”是什么时候的定型的?形成:西汉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随着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分类需要。晋武帝时,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书籍仿依《魏中经薄》,编成《中经新薄》。该分类法改变了原先的体制,将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定型:清朝编辑《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5)“熹平石经”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有什么价值?①是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开创了用石刻来彰显和推广儒家经典的先河;②在书法史上具有较高地位,代表了汉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催生了捶拓技术,对后来的雕版印刷造成深远影响。④订误证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的教材,为政府统一思想扼制了弊端,维护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和规范性。6)北宋初年的四部“大书”是何指?列举其卷数、内容。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全书一千卷,是按类编纂的百科全书。收录了北宋初年近两千种相关文献。《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专门性类书,收录野史小说、佛教典籍、道家典籍一类的神怪故事。《文苑英华》:全书一千卷,接续《文选》,收录从南朝梁代至五代的文学作品,以唐代文学为主。《册府元龟》:全书一千卷,收录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汉族史学类书。7)后唐长兴年间,中央政府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有何意义?①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②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的先河。经人奏请,刻书范围由民间杂书上升到当时被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一方面提升了印刷术当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直接促进了印刷术技术的发展;③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8)中国古代的刻书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共分为:官、私、坊三大系统。官刻又分为中央官刻(以国子监为代表)和地方官刻;其次为私人出资校刻图书的私刻(由于私人重视自身名望,私刻质量往往较高);再次为以书坊刻书的坊刻。9)简述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程序、意义、成就。程序:①广收异本,相互对勘;②补其缺略,去其重复;③校正文字,勘定脱误;④整理篇章,订正目次;⑤废弃异号,确定书名;⑥编写叙录,分类编目意义:①创立完整的文献分类系统;②开创了目录学的先河;③确立了校勘学的程序和方法成就:在公元前1世纪就编制出中国第一部具有学术水平的大型图书分类目录。其校订的《别录》、《七略》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10)“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出版中的地位和作用。①书院,是我国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基地。它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在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的同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书院一项较有影响力的经常性活动;②书院的性质属于私学,但在发展中与各级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了不少官办书院。书院的这种性质决定了书院刻本与政府官刻及私坊刻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内容的广泛性,包括经史子集丛诸部,又有较强目的性,重点为本书院师生自用。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性著作,尤重师承学派;③刊刻书院师生读书札记、研究所得、成果汇编,有推动著述之用。辛勤广求可靠资料,精密细致地进行比较分析,有见识地提出新的见解,是书院教学中总结出的读书治学经验;④书院一大特点是以自学为主,这就需要自学读本和参考书籍,因而书院会刊刻出教学所需名家读本,作为阅读参考书籍和典范本;⑤刊刻历代先儒大师的巨著和本院山长等人的名作,将这些学术性著作传播于世,且书院刻本总体质量较高,精善本所占比例很大。
本文标题:中国出版史开卷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3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