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1.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是在(?)。A.遵义会议上B.洛川会议上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答案:C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以人为本B.执政为民C.与时俱进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答案:D3.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思想路线的表述都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D.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D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答案:C5.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B.土地改革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答案:A6.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大发展体现在提出了(?)。A.建立创新型国家B.构建和谐社会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科学发展观答案:B7.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B.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D.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答案:A8.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压倒一切的问题是(?)。A.国家安全B.民族团结C.稳定D.防止和平演变答案:C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民主集中制B.人民当家作主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答案:B10.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的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B.中华民族精神C.社会主义荣辱观D.马克思主义答案:D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以人为本B.共同富裕C.民主法治D.公平正义答案:B12.“一国两制”的根本基础和原则性前提是(?)。A.两种制度并存B.一个中国C.台港澳高度自治D.和平统一中国答案:B1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工作的(?)。A.根本原则B.宗旨C.基本准则D.基础答案:B1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A.各民族共同繁荣B.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C.民族地区稳定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答案:D15.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A.党政关系B.党群关系C.党和社会的关系D.党和人民的关系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A.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继续深化改革开放D.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答案:ABCD2.江泽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具体概括为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B.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C.制度和体制的创新D.新的实践和新发展答案:ABD3.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A.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系较少并且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的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答案:ABCD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答案:ABCD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ABCD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B.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C.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答案:ABC7.2005年,胡锦涛提出对待和平统一要做到(?)。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答案:ABCD8.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制订和实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科技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C.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D.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答案:ABCD9.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必须牢固树立(?)。A.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思想B.大汉族主义的思想C.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D.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答案:ACD10.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A.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B.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C.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D.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答案:ABC三、辩析题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答案:答: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在画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因而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更需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但市场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因而国家必须对市场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经验证明,微观越是放活,市场化进程越快,越是要求宏观调控。2.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20世纪中共八大前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就鲜明地提出了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任务。在随后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这一符合历史实际的论断。四、简答题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答案:(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分)(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分)(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2分)3.如何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答案: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及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五、论述题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要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答案:(1)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2)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4)要抓好的工作: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六、材料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材料1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是儒学的精髓。——《弘扬东方文化,构建和谐世界》——王毅大使在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的演讲2005年11月17日材料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经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材料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材料4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载《人民日报》,2005年5月23日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答案: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本文标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练习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