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道家哲学
幻灯片1道家哲学幻灯片2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道家哲学体系建构的完成(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杨朱、列子、庄子)原始道家(开创了哲学的本体论)(老子、关尹子)黄老学说(从自然无为的天道中推引治国救世之道,“立俗施事”)(文子、范蠡、《黄老帛书》)与士林儒学相结合:玄学与纬学及方仙道相结合:道教幻灯片3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的生平已很难考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也,名耳,字伯阳,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史记·老子传》幻灯片4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如糜鹿者、如渊鱼者,犹可逐。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幻灯片5老子标准像元·赵孟頫《老子像》(故宫博物院藏)幻灯片6《道德经》老子的主要思想都记录在《道德经》中,又名《老子》或《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在出函谷关前撰写。《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书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幻灯片7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文化渊源:一、《易经》思想《易》所体现的自然天道观引导老子进一步走向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探讨。《易》的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老子辩证法的形成的影响。《易》的巫术式思维方式和巫辞式的语言,都在《老子》中有所反映。二、史官文化三、兵家传统四、氏族遗风幻灯片8老子是兵书?返1、不以兵强天下(30、31、50章)2、善战有果(30章)3、以弱胜强(36、76、78章)4、以奇用兵(57章)思想的宏阔……幻灯片9老子注解本返1、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2、三国魏王弼《老子注》3、高亨《老子正诂》4、朱谦之《老子校释》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幻灯片10什么是“道”原义:道路。《周易》之“履道坦坦”(《履》九二)、“复自道”(《小畜》初九)、“反复其道”(《复》)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地、人之道”的说法,原本也是指天地运行之轨道以及人事的某种行为规范。上升为哲学范畴,始于老子。幻灯片11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幻灯片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构成宇宙的总根源/实体和原则。道源自古代宗教发展:天/鬼→命→道名:普遍常在的称“道”之名。道:言说常:普遍常在幻灯片1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有:道从无形质向有形质变化过程从天地鸿蒙混沌未开(无)到万物出现(有),世界产生两个阶段都统一在道之中。无/一般/本质---有/个别/现象始:本始母:根源幻灯片1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常有:常体悟“无”、“有”其:“道”观:观照徼:边际*因为道的本质出于无,由无处可观其妙,深不可识;道的作用归于有,由有处可观其徼,广大无穷。幻灯片1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出而异名:无和有同出于道,都是玄妙深远的。玄:幽冥深远、混沌不分、深不可知。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即“道”。幻灯片16译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普遍的“道”;可以称谓的“名”,就不是常在的“名”。“无”是天地分化的本始;“有”是万物出现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边际。“无”和“有”这两者,同源于“道”而命名有别,都是玄妙深远的。玄妙而又深远啊,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即“道”。幻灯片17解“道”返整章在说“道”:构成世界之实体、创造宇宙之动力、促进运动之规律。“道”通过从无到有的过程与具体世界运动变化联系起来。无中潜藏着生机,蕴含着无限的有,道显示在无和有的连续运动中。“道”不可言说,需要体悟。幻灯片18什么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道者,万物之奥也,”、“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三十二章、第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已生”(第三十章)“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道”为其他事物所依托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依托,它可以生成万物而自身却不可以被生成。老子对到“道”的特性的描述:无、玄、朴、浑、奥、根、无名、无象。幻灯片19第25章实存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幻灯片20四十二章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唯一的万物的原质,混沌之气;二分裂成的阴阳二气;三阴阳合和生成的第三者;和:新的和谐体)返幻灯片21“道”的本质特征第一,“道”是宇宙所以生成和存在的始基,是万有世界的本原和根据,因而无所不在,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幻灯片22“道”的本质特征第二,“道”是一种恍惚窈冥、包罗万象、有精有信的不可言状物,具有不可感知的虚无性。《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守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其上不皦(读角,清晰),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幻灯片23“道”的本质特征第三,“道”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寂寥不改,往反周行,具有永恒的循环性。“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四,“道”以自然为法式,具有人无法主宰的自然性。所以人应以天地为法式,而天地则以道为法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幻灯片24道的三种含义1、形而上的实存意义的“道”1,4,14/21,25,32,34,40,42,512、规律性的“道”2/16/23/25/29/36/47/73/77/79/813、生活准则或规范的“道”:自然无为8/9/15/18/23/24/30/31/35/37/38/41/46/48/53/60/62/65幻灯片25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幻灯片26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即“自然”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以一种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而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幻灯片27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二、“无为”即“无事”老子认为“无事”则无繁苛之政、无扰攘之事、无兵役之劳,则国家社会就可达到“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幻灯片28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三、“无为”即“善为(道)”两种对立的“为”:1.一般统治者推行的“为”,即“有为”。指各种政事法令、功业道德,以及追求名位福禄、声色货利的行为。2.道家所倡导的“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即摒弃“妄为”后的一种不造作、不偏执、不骚扰的、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也就是要“善为(道)”,善于以自然而然的态度、方法去成就事情。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幻灯片29老子·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幻灯片30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幻灯片31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幻灯片32老子思想综述1、道,是概念上的存在、预设、一种愿望,用来安排和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2、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试图突破自我、现实的局限,把人的精神生命提升、拓展,最终与宇宙精神相契合。提升了人的存在。幻灯片33老子思想综述3、老子哲学与古代宗教信仰分离开来,宇宙论没有丝毫的神造色彩。4、“道”落实到人生准则,意义重大。“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等特性,用于缓和社会矛盾,战乱、纷争,体现一种积极救世的情怀。幻灯片34老子思想综述5、虚静,是心灵凝聚含藏的状态。能开发出高远的志向、真朴的气质和深厚的创造能量。具有现代启示作用。幻灯片35庄子其人“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幻灯片36庄子其人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云:“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大夫曰:‘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幻灯片37庄子像幻灯片38现存《庄子》33篇内篇7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社会历史观。外篇15,《秋水》篇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杂篇11,《天下》可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篇研究哲学史论的文章。总之,本书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幻灯片39庄子与老子老子机警,重宇宙哲学,《老子》言简意丰;庄子豁达,重境界哲学,《庄子》汪洋恣肆。幻灯片40庄子的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道家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