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文化之思想)
古代中国文化之思想一.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及其演变A.公元前770年,历史步入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周王室衰微,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学在民间,教育开始在民间盛行百家争鸣(儒、道、墨、法)1.道家代表人物:创始人——老子(春秋)、发展人——庄子(战国)思想内容:老子:(1)“道“为世界的根本(2)“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4)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1)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2)道为最高准则、世间万物没有界限差别、自然无为、逍遥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墨家代表人物:创始人——墨子(墨翟、战国)思想内容:(1)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相对的)(2)尚贤、非攻、节用等(3)主要贡献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思想内容:(1)李悝——魏国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佃租收入;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著有《法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秦国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工制定尊卑爵序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可常”,“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儒家代表人物:创始人——孔子(春秋)、发展人——孟子(战国)、荀子(战国)思想内容:孔子:(1)提出“仁”,主张“德治”(2)提出“礼”,主张克己复礼,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3)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注重政治与人事(4)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全面培养学生(5)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六经”)孟子:(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2)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性善论,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荀子:(1)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3)性恶论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之长(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B.秦朝儒学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因此,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施行焚书政策。焚不焚除秦国外的各国史书《秦记》天下私藏的《诗》《书》及百家语者等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处以死刑并诛族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焚书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反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坑儒焚书坑儒的影响: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C.汉代儒学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纳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至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内容:(1)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认为文化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3)三纲五常太学的建立的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2)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3)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4)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5)太学清议,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2)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3)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D.宋明理学理学出现的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与佛教的兴起冲击着儒家思想(3)唐代中期,韩愈、李翱提出儒学复兴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开创者集大成者发展者北宋五子朱熹陆王心学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3)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他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程颢、程颐(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万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朱熹(南宋):(1)认为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2)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3)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开创了“气学”一派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地位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得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5)确立四书为理学的经典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王守仁:(1)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4)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5)为了遏止伪善流行,强调“知行合一”E.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1)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5)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黄宗羲:(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2)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4)著作《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集大成者顾炎武:(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2)注重实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1)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2)抨击“孤秦“、“陋宋”(3)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提出背景:(1)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了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2)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思想价值:(1)提现了时代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恪守天理之说的沉闷的儒学趋于活跃,改变了教条主义的思想局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八.易混淆的知识点总结孟子的“仁政”≠孔子的“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的销声匿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文化之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