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5年中国古代史练习(1)一、选择题: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BCD2、《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3、“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禅让制的结束B.商王朝的发展C.西周的强盛D.夏朝的建立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6、从右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开始废除井田制度④建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7、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它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分封制到郡县制D.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8、“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次则萧何,其余……等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一变局使()A.布衣将相格局的初步形成B.官僚政治的时代结束C.节俭务实的统治风格形成D.郡县制度的时代结束9、汉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项治国措施,其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C.对匈奴的政策D.分封同姓子弟为王10、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2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三公九卿制C.科举制D.内阁制11、《明史》载“丁未,帝(崇祯)崩于万岁山,御书衣襟曰:“……上干天咎……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帝的政治观是()A.民贵君轻B.爱无差等C.天人感应D.君权至上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13、程朱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性恶理论D.唯物思想14、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思想B.事权的分割C.科举制的完善D.理学的兴起15、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图中①②③④在管理方式上有明显差异的是()A.①B.②C.③D.④16、中国古代常出现品序较低的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下列属于这种现象的是()①武帝建立中朝②宋初设置中书门下③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17、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趋向合理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组合与儒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英雄、隐士、君子B.英雄、君子、隐士C.君子、英雄、隐士D.君子、隐士、英雄19、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出自()A.《尚书》B.《墨经》C.《老子》D.《论语》2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32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22、明末,中国边境受扰。广东巡抚林富给朝廷呈上奏疏,称:“至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奏疏中的“佛郎机夷”是指:()A.法国人B.葡萄牙人C.西班牙人D.英吉利人23、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淸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主要原因是()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D.疆域临近交通便利24、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双重使命的行动是:()A.①B.②C.③D.④2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调整产品分配的主要双方是()A.国家与地主B.国家与农民C.地主与农民D.统治者与被统治者26、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观点反映了:()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B.西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27、以下是《大禹治水》课本剧中的剧情,不符合史实的是()A.禹带领部众耕战于中原大地B.书吏们在甲骨上刻写治水报告C.禹暗中授受儿子的领导策略D.禹召集部落首领共商治水良策28、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始于()A.春秋B.西汉C.隋朝D.宋朝29、公元12世纪,有波斯商人贩卖珠宝、收购茶叶牟利,他常去的市场应是()A.番市B.市舶司C.番坊D.海关30、东周和东汉皆因都城迁移而得名,其都城位于()(右图)A.①B.②C.③D.④43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行省”,最恰当的解释是元朝的()A.中央监察机构B.中央行政机构C.地方自治政府D.中央派出机构32、据《岛夷志略》书记载“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文中省略的是()A.香港岛B.台湾岛C.明州港D.广州城33、这是某王朝特殊现象……他们忽忘记了民族的界限,不懂害怕外国人,不懂提防外国人,甚至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做将。这个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清朝34、“唯一的明智途径,是慢慢取得中国人的信服,排除他们的疑心,然后再劝他们进教。”为此,利玛窦:A.到广东肇庆建立天主教堂作为传教据点B.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适应中国国情C.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D.参与修订历法完成浩大的《崇祯历书》35、康熙中期,曾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在东南沿海指定四处外贸港口,并设立海关,主要基于:()A.分化瓦解郑氏势力B.孤立荷兰殖民者C.局势趋稳安民增税D.重视海防和商贸36、“当神宗、王安石锐意变法之际,独愀然以为未当,退而著史,……垂二十年而书成……其书衣被沾溉于后世,至今不能废。”这是指()A.司马迁著述《太史公记》B.刘知几创制《史通》C.司马光撰就《资治通鉴》D.章学诚《文史通义》37、《明史·职官志》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见明朝内阁大学士:()A.享有出纳行政的授权B.是君权高度强化的派生物C.负责处理奏章统率六部D.延续君臣面议朝政的传统38、“……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几何学本身,它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的真正代表,引进了一种科学思维与逻辑推论方法。……该书首创的几何学名词术语:点、线、直线、平面等,一直沿用至今。”(它)是:()A.沈括编写的《梦溪笔谈》B.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C.林则徐、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D.李善兰、伟烈亚力翻译的《几何原本》39、960年,手握重兵的北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北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时间C.政权B.人物D.地点40、天主堂开天籁齐,钟鸣琴声自高低。阜城门外玫瑰发,杯酒还浇利泰西。”(尤侗《外国竹子词》)该诗高度评价了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下列选项与利玛窦无关的是()A.绘制《坤舆万国全图》B.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C.合作编译《同文算指》D.参与修订《崇祯历书》最佳选择题: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秦国墓葬情况与地方县制的设立相关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均遵守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2、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司马迁的观点分析了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5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3、现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其选择的依据是()A.君弱臣强,政治开明B.偃武修文,文明昌盛C.科举完善,教育普及D.经济繁荣,重心南移4、民国初年,夏曾佑在其新史学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评价:“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对这段话最佳理解是:从历史长河看,秦皇汉武()A.比汉高祖才能卓越B.奠定中华文明基石C.文治武功最为显赫D.确立中央集权制度5、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印度、巴比伦都已经进展到了此种耕地的地位。但是占有耕地的人民既然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有其他民族把它们找寻和研究出来。”对这段话的最完整的理解是:A.中国、印度、巴比伦这一类地区的古文明农耕发达又很保守,参与海洋文明是偶然为之B.中国、印度、巴比伦这一类地区古文明航海和外贸都曾经推动全球的开放与交流C.中国、印度、巴比伦古文明都属于农耕文明虽航海技术一度领先但仅是农耕文明的外延D.中国、印度、巴比伦古文明十分缺乏海洋文明的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二、非选择题:1、1.古代政治变革(12分)材料一: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图1图2周分封制图秦郡县制图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问题:(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4分)6(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3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进行怎样的改革。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5分)2、海权意识(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糸为基础的,依照“薄来厚往”的原则进行,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单向输出……(明清时期)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海洋观的落后使中国对于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