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毛毛修改版序言1.巫山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巫山发现猿人牙齿四枚,下颌骨一块。考古学家将其定名为“巫山猿人”。经测定,“巫山猿人”距今为201至204万年。“巫山猿人”是我境内最早的猿人化石。第一章1.殷墟殷墟是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商代从盘庚迁都至此,直到商朝灭亡,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商朝灭亡后,殷都逐渐成为废墟,后人称“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的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并且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第二章1.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因不满国家削弱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诛晁错”为由发动的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固史称“七国之乱”。由西汉名将窦婴、周亚夫平定,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权力收归朝廷,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2.推恩令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毛毛修改版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4.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李冲建议,用“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直属州郡。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实行三长制,使得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利于中央对地方人口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三章1.大索貌阅大索貌阅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的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为国家扩充税源,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同时打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国家中央集权。3.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指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继位后,任用贤能,整顿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减轻赋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第四章1.高粱河之战高梁河之战是北宋在终结五代十国局面之后,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发动的针对辽国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次战争是宋辽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话,辽军发挥骑兵优势,远道增援,给宋军以沉重打击。宋军轻敌冒进,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毛毛修改版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使宋军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公元1004年,萧太后亲率辽军二十万南下,直抵黄河边的澶渊,宋辽激战,宋真宗亲自督战使得士气大增,多次大败辽军。但宋真宗无意扩大战果,辽国也有后顾之忧,于是双方协定: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双方撤兵。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战,和平往来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3.靖康之难靖康之难是指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宋徽宗与钦宗被辽军俘虏的事件,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皇族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难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4.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订立的和约。其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南宋于这个耻辱的条约中断送了在这之前的抗金硕果,与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个和约没有给双方带来持久的和平,不久金军再度南侵,战事又起。第五章1.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战,势力最强。明太祖死后,建文帝继位,开始和大臣着手进行削弱诸王权力。燕王朱棣则以诛奸臣为名,经过四年战争,攻下南京,建元永乐。2.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设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满足成员分任各首领,平时生产,战时作战。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与社会基础相适应,对推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八旗军队也是清代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力量。而后又出现汉军旗等,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科目:中国古代史教师:孔凡英毛毛修改版3.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是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4.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汉、蒙、俄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界碑。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规定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以北以西属俄国;以南以东属中国;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准许两国人民在边界贸易互市。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