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对比研究摘要:造人神话产生于氏族社会末期,它是上古先民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超自然形式的表现。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是中西方认识方式、思维逻辑、文化观念等差异的一个体现。关键词: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对比研究【请按论文标准格式规范,完善内容!以后杜绝这样交上来,必须要完整的版本!!】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产物。“造人神话”是上古先民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神话。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是中西方不同民族在探索“人类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过程中,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自然条件,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大自然的认知,想象自己的祖先,所体现出现的差异。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四个体系,分别是: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这里主要把代表东方文化体系的中国,和代表西方文化体系的欧洲做对比,寻找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一、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一)造人者(神)的差异中西方“造人神话”最直观的差异首先表现在造人者(神)的差异。中国造人神话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女娲造人”的古诗。《说文》中“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着也。从女、呙声。”最早编的第一部中国字典解释:娲,是古时代的神女,是化育万物的人。在中国古代,尤其以在汉墓的各种书画为代表中经常会出现女娲。女娲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女娲常与伏羲连体交尾,两者都具有蛇身的形象。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以下则是蛇身,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缠绕着。伏羲的手中常捧着太阳,女娲手中则常捧着月亮。由此看来,女娲应是月神。女娲还被尊奉为人类之祖,女娲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母亲神,可见中方造人神话中造人神是女性。而在西方神话中,造人的神通常是男性,在西方,人们一直崇拜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人类。《圣经》中所描述的上帝是一位男性。西方”造人神话”流传比较广泛的还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故事,神话中的造人神普罗米修斯也是一位男性。“人类起源的神话”大约是在氏族社会末期出现的,女娲造人神话诞生的时间应该是母系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妇女从事的采集工作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更加稳定,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对氏族的生存贡献更大,同时,女性又承担着生育和哺乳的责任,在氏族中更占优势,这对“造人神话”中的造人者是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二)造人材料的差异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第二个方面是造人材料的差异。中国神话中:天地初开,未有人民,女娲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以“黄土”为造人材料。《圣经》中,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人就成了活的灵魂。中国是用黄土造人,而欧洲是用尘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做为造人材料也是中国上古先民们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一个反应。大约在五千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部落,黄帝就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方,和黄帝同一时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炎帝,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后代人都认为黄帝是自己的祖先,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黄帝族和炎帝族原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的子孙。(三)所造出的“人”的差异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第三个方面是所造出的“人”的差异。“女娲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着,縆人也”中国女娲造人时用手捏出的人是富贵的,用绳子溅出的人是贫穷的。西方《圣经》中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类“亚当”,后来觉得他孤独就趁他睡着时,取了他身上的一根肋骨,建造成女人。在中国造人神话中,女娲造出的人有着高低贵贱的区别,而在西方造人神话中,造出的人只有性别方面的差异。二、中西“造人神话”差异的成因分析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地域差异1、欧洲大陆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特别是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希腊是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东北部的岛国,土壤贫瘠,人类很难靠土地为生。由于濒临大海,人类经常到海里寻找食物,靠捕鱼为生。海上气候与陆地气候大不相同,海洋气候复杂,一天内天气变化无常,人类为了获取食物必须同大自然搏斗。在海洋上生活的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因此人们可以驾驶船只去探险。海洋文化使西方人思想开放,有冒险精神,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2、黄河流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国家,虽然东南部濒临大海,但人们很少靠捕鱼为生。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类靠土地就可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黄河流经我国三级阶梯,落差大。黄河出口形成冲积扇,黄河下游河道宽阔,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主,所以中国本土意识强,不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不具有冒险精神。(二)气候差异1、欧洲温带大陆气候欧洲大部分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终年干旱少雨。2、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带季风性气候。其中又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3、气候差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气候对中西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形特征和性格方面上。由于气候寒冷,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长期长,西方人身体强壮,身高较中国人高。世界有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欧洲主要是白色人种为主,特别是北欧等高寒地区,气温低,阳光照射微弱。中国主要是黄色人种,这里气候温和,阳光适中。白种人皮肤白、头发黄、眼睛蓝,与阳光照射有关。为了抵御严寒,白种人的鼻梁高、鼻道长、鼻孔细小,体毛发达。中国的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胡须和体毛不发达,身高没有欧洲人高。气候还影响到人的性格,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性格。欧洲气候比中国寒冷,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长时间生活在不大的空间里和其他人相处,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中国气候南北差异大。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这种温和的气候使南方人有较浓的理性思维、心态平和、谦虚谨慎、情感丰富细腻。北方多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这种严酷多变的气候导致北方人容易急躁,感情色彩较浓,性格直爽。(三)文化差异1、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在认知操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方式表现为一个人习惯于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传承”前人的经验。中国人善于总结规律、经验,并把总结的经验传承给后人,后人直接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中国的传统认知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主。比如:白面书生、初出茅庐、见多识广,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俗语:我走的路比你吃的盐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中国古代人民就以自己看到的现象为事物的本质,中国古代人民观察自然,提出了“天圆地方说”,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并将这种观点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西方人也善于观察、总结经验,但是西方人的经验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发展。后人对前人总结的规律、经验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有所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方式,才有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了解则比较偏向实事求是,对事物的认识不限于事物的表象,最初西方人也是相信天圆地方,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地心说,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后来哥白尼又进一步探索,提出日心说。西方人对事物的认知处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相对中国人,西方人更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2、思维逻辑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地域广袤,土壤肥沃,人类以土地为生,把土地称为母亲。中国古代人民热爱土地,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在哲学上主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从自然。统治者在社会发展中利用人们的蒙昧思想,来统治人们。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最为严重,这种思想会压抑人的本性,服从君王,投射到生活中就体现为压抑个性发展,重视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一切服从于大局欧洲因为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人难以依靠土地为生,欧洲人不相信自然,而是在海上靠经商、做海盗或海外开辟殖民地来求生存。这种生存方式使西方人思想开放,人与自然对抗使欧洲产生“天人对立”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使西方人自由发挥人性,自主意识强,肯定人性。西方认为思维是独立在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不少思想体现出人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3、等级观念所谓等级观念,是指按照人们的普遍的主观意识,将人所见到的万事万物,按照地位的高低加以等级划分,同时赋予高等级者特定的权力以及荣誉。中国的等级观念在造人神话中也有很明晰的体现:女娲最开始是仿照水里自己的形貌,用手捏泥巴,后来因为疲惫,只好用柳枝伸进泥浆里,向地面上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活人。女娲用手捏出来的人成了后来社会生活中富有的、高贵的人,即统治阶层的群体,而女娲用柳枝挥洒出的人成了后来社会生活中贫穷的、低贱的人,即普通百姓这一群体。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比较漫长,公元前2070年,中华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秦始皇大一统后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建立三公九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孔就主张贵贱有序,维护周礼。在中国的等级观念里皇权高于一切,其次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西方的上帝造人,最开始造出的是亚当(男性),上帝看亚当一人独居,很孤独,就为他造一个帮助者作为他的配偶,于是就有了第二个人——夏娃。欧洲封建等级有两个金字塔,一个是传统的皇权,另一个是神权,但是欧洲受基督教影响深远,有时神权更和逾越皇权。欧洲的等级划分:国王(与皇室成员)-各级爵位(公,伯,男,子)以及骑士(其实在欧洲封建国家有很高的地位)-各级大臣,受分封的领地主-商人小手工业者-自由农民,平民-雇佣佃农农奴。4、伦理道德差异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持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一种社会意识。伦理道德是一种规范。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影响很大,长期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中国伦理道德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又以“仁”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仁要求人们以人为人,相亲相爱,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的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仁者爱人的精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把别人也当作与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西汉时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历史中记载,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空前的,基督教并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这句话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有关西方伦理道德这一段能写就重新补充,不能写就不要了。】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方式不同,思维逻辑不同,文化观念不同,甚至是政治制度的不同。【按照论文格式规范把文中的引文标出上标,并在结尾显示出相应的注释!】参考文献:[1]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主义者志.圣经[C].台湾:台湾福音书房,2005.[3]郑振铎.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4]佚名.山海经[C]刘悦霄主编:内蒙古人民
本文标题: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对比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