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煎熬知识完全手册
1中药煎熬知识完全手册汤剂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剂型。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入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方剂应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药液熬制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不小。那么,怎样煎药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一、对煎药器皿的要求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2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二、注意加水量加水量应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确定汤剂加水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验估量法:加水量解表剂一般药剂滋补剂头煎400--600ML500--700ML700--900ML二煎280--300ML;300--350ML400--500ML另一种计量加水法,公式如下:头煎加水量=药品总重量*3+煎煮时间*10+服用量二煎加水量=煎煮时间*10+服用量对于吸水性较强的草药,可选用:煎药代水法即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分煎合汁法即将需水量大的与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出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多汁浓缩法(即将药合在一起煎,煎上两三次,将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两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第三3种方法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还需注意的是,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如果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三、煎前浸泡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四、掌握火候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火候指火力的大小、温度的高低而言。分为“文火”、“中火”、“武火”三种。“文火”药液呈微沸状态,药液中药物对流缓慢每隔5-6分钟搅一次4不明显,俗称芝麻沸、虾眼沸;“中火”药液呈现沸腾状,药液中药物对流较明显,俗称鱼眼沸。每隔3-5分钟搅一次“武火”药液呈沸溢状,药液中药物对流极明显,一下翻腾,药液底层中间部分见不到药物。勤搅拌,勿使溢出急火煮沸,慢火煎至液成。此乃至关重要。煎法有三种:轻煎(解表药)用武火速煎。头煎煮沸10-20分钟,二煎煮沸5-10分钟。中煎(一般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头煎煮沸20-25分钟,二煎煮沸15-20分钟。重煎(滋补剂)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头煎煮沸30-40分钟,二煎煮沸20-30分钟。五、煎药次数一般是2-3次。一般说,一剂药煎3次,最少应2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一般认为以煎煮两次为宜。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熬为佳。煎药是药物中成分溶出的过程,5因为生药浸入水溶液后,药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药物中所含的生物硷盐类、甙类、有机酸及有机酸盐类、糖类、鞣质、蛋白质、色素、酶类等多种成分几乎都溶于水中,树脂与脂肪油虽不溶于水,但与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药材内外浓度差,有效成分从组织内向外渗出,当药材内外浓度相等,即处于平衡状态时,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个动态平衡,若生药内部有效成分与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药外部有效成分与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时药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须滤去药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浓度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药材的成分继续溶出。著名医家张锡纯很重视药物的第二次煎煮,他说:“富贵之家服药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不可废。”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需煎煮两次或三次。这样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一般一剂药最少要煎2次,而质地厚重或滋润的补虚药等可煎3次或更多;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六、煎药时间滋补类药品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需焖煮数小时以上。因这类药品多为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前常需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6解表发汗类药物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钟即可。此类药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药物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性药视具体情况,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即可。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除与药物的质地有关,一般来说,凡质地坚硬、气味难出的药物,煎煮的时间以长为宜;质地软松、气味易出的药物煎时宜短。七、特殊煎法方法原理药物先煎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煎,有毒类药物更应久煎先下,以减轻毒性。另有些药物因含泥沙或因其质轻量大者,则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煮其它药和药物。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石膏。川乌、草乌夏枯草、竹茹、灶心土7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有效成分易挥发,久煎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些药,为保留其最佳药效,也常常后下,如大黄。薄荷、佩兰、丁香、芸香草、鱼腥草、砂仁、豆蔻等包煎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贴、易被煎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轻种子浮在水面,药汁沸腾时容易溢出锅外,故此需用纱布或薄布包裹后再煎。赤石脂、海金砂、旋复花等另煎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煎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所以先煎好再兑入药汁冲服。有些药,根本不用水煮,只要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人参、羚角片、麝香等烊化指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且易溶的药物,先加温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阿胶、鹿角胶、饴糖等8八、关于道地药材的认识这是中药学术语,指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历史悠久,使用考究,产量大、质量优,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这样的药材。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1.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2.浙八味: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3.其他:山东东阿阿胶、山东莱阳沙参、安徽凤凰山丹皮、广东阳春砂仁、广东新会陈皮、四川康定川贝(炉贝)、江西枳壳、宁夏中宁枸杞、江苏太仓薄荷、甘肃的当归、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九、服药的方法9把2-3次煎药煎出的药液混合兑入,然后再平均分为三份,用于早中晚三次服用。服药方法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一)服药时间中药和西药一样,不同药物的药性是不同的,所以按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效果最佳。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应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扬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30-60分钟服药。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的中药,则应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10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二)服药多少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三)服药冷热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眼。传统的中医理论人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丸、散一类的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以服后喝些热稀饭、热水,服药后需温覆取汗,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即可。十、简而言之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11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2、加水量要适当,煎药之前要浸泡,煎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5、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中药煎煮方面的特定词汇1、文火:又称“慢火”,指火焰较小的火,煎煮时间宜久,一般宜药开后30分钟至一小时;使药液呈微沸状态,药液中药物对流缓慢不明显,俗称芝麻沸、虾眼沸。2、武火:又叫“紧火”、“旺火”,指火焰较大的火,煎煮时间不宜长,一般药开后约10-15分钟;药液呈沸溢状,药液中药物对流极明显,一下翻腾,药液底层中间部分见不到药物。3、先煎:有些矿物药和贝壳
本文标题:中药煎熬知识完全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