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社会史专题第一讲主讲人吴建国讲座大纲第一讲总论第二讲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第三讲中国古代人口史(下)第四讲中国古代移民史(上)第五讲中国古代移民史(下)第六讲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第七讲中国古代宗教史(下)第八讲中国古代婚姻史第九讲中国古代丧葬史第一讲总论一、社会史概论二、中国社会史学科发展概况三、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分期与分支学科四、关于讲座内容的说明五、各讲提纲六、参考文献一、社会史概论1、社会史的概念与性质(1)社会史——广义的社会史即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如社会发展史、社会进化史、社会活动史。——狭义的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组织、群体生活和社会问题的专门史。即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结构(阶级、阶层、城市、乡村)、社会组织(氏族、部落、宗族、家族、家庭、社区、邻里)、群体(如农民、盗贼、妇女、娼妓)、集团(如官僚、宦官)的行为、活动,主要研究历史上的各种社会问题,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社会史界定: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运动体系。以社会群体、组织、等级、阶级、社区、人口、以及社会结构及其变动,社会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变化及其观念,产生变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等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历史学的一门专史,并将研究置于整体史范围之内,以促进历史学全面系统地说明历史进程;它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有着交叉研究的内容,具有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及方法,并将随着各种相关学科的发展,丰富其研究内容。(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2)社会史的性质:——专史说:专门的研究领域,专门史之一。——独立新学科说,是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历史学联姻产生的历史学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新史观、新视觉、新领域。——总体史说;是社会的全部历史,总体的历史。——研究方法说;认为社会史没有独立的研究范畴,不成其为专门史,只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一种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范式说;视社会史是一种史学范式。认为当代“新史学”就是以社会史为表征。——新社会史说。在整体史的框架之外,诠释基层社会文化的可能性,构建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史/中国历史叙述。2、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历史上人口和人群的生存生活状态、相互间结构和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两方面。(1)人口及社会结构研究:——人口史、移民史、职业人群史(农民史、商人史);——宗族史、家族史、家庭史;——民族史、族群史、民族关系史——地域史、城市史、乡村史、社区史;——阶级史、政党史、社团史、集团史、帮会史、教派史、群体史;(2)社会生活史研究:——历史上人们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历史上人们的婚丧祭祀等习俗生活;——历史上不同群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下层社会生活史及病态社会生活史,如流民、盗贼、会党、赌博、吸毒、娼妓、乞丐等生活。——观念、思想、信仰、宗教、教育等精神生活史。3、社会史的研究方法(1)历史学方法(2)社会学方法社会结构分析社区研究方法宗族史研究方法人口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3)其它相关研究方法经济史方法民族学人类学方法(生活史研究)文化史方法其它方法4、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社会史与历史学的关系——联系与交集点——区别(学科性质、研究重点、研究视角与方法)(2)社会史与社会学的关系——联系与交集点——区别(3)社会史与经济史的关系——联系与交集点——区别(4)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关系——联系与交集点——区别(5)社会史与制度史的关系——联系与交集点——区别(6)社会史与民族学人类学的关系——联系与交集点——区别二、西方社会史发展概要1、西方社会史的兴起西方社会史研究由法国年鉴学派兴起。1929年布洛克、费弗尔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年鉴学派诞生,也是西方社会史的兴起标志。布洛克的《封建社会》,费弗尔的《十六世纪不信的问题——拉伯雷的宗教》,是年鉴学派的经典之作,前书描述中古欧洲人的生活、与自然的接触、语言、宗教及社会阶层的生活,超越了法律制度史。后书叙述拉伯雷时代法国人的思维、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信仰方式。二战后,年鉴学派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费尔南德·布罗代尔出版著作《地中海与腓力浦二世时期(1551—1598)的地中海世界》,描写地中海地区10个国家的地理环境,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研究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将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密切相联的整体加以考察。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的论文,全面阐述了长时段历史观。主张通过对长时期历史的观察,发现社会历史运动的过程。年鉴学派的历史研究特点:——提倡整体史和长时段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历史细节研究;——提倡跨学科综合研究,应用社会学、心理学、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重视;——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用问题史学代替叙述史学,主张史学家带着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2、西方社会史研究的繁荣——新史学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后,年鉴史学向欧美各国发展,社会史走向历史人类学、生活史、心态史方向,关注气候、民俗、人体、心态、神话、饮食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史研究成为历史学的正统主流。各国流派纷呈,除法国年鉴派外,有英国新社会史学、美国社会科学史学派(克莱奥学派)和个案史研究、德国比勒菲尔德学派、经验及日常社会史研究、意大利微观史学等。法国新史学代表勒高夫的著作《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文明:400—1500》、《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想象》、《中世纪的呼唤》等,重构了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场景,既不是迷信盛行的黑暗时代,也不是神话装饰起来的光辉时代:社会介于饥饿和扩张、信仰和反抗、战争与和平之间,人们为了生存,伐林垦荒,建立村寨、城堡和城市,开始发明钟表等机器,勾勒出全新的中世纪社会生活图景。英国新社会史研究,注重社会结构和群体。代表人物霍布斯鲍姆著有《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盗匪》、《革命时代1789—1848》等。德国新社会史提倡社会史是历史的社会科学,从日常生活反思纳粹罪行及其出现的原因开始,到发展系统的日常社会史。于尔根·库辛斯基的38卷巨著《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活状况史》和《德国人民日常生活史》是其代表。意大利新社会史提倡研究“小历史”,写细小的历史问题和下层人物,金斯伯格的《奶酪与蛆》是其代表,讲述一个16世纪乡村磨房主的精神世界。3、西方新社会史的研究热点身体史(人群生命史)——1970年代,勒高夫提出:“最有前途的发展可能就是人文科学(首先是历史学)与生命的科学间藩篱之降低甚至摧毁。新历史追求重建一个完整的人的历史,要把人的身体生理放进一个社会性的时间之中”。身体史讨论的主题,一为宗教、道德、社会价值系统与“身体”的关系;二为对“身体”的若干基本认定;三是社会对性、两性关系的看法及其演变。具体有人类对生命、性爱和死亡的态度,人类对其身体各部位的认知和态度,人类对肉体与灵魂或精神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别和两性关系,身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身体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身体史的名著有芭芭拉·杜登的《肤下的女人:18世纪德国一位医生的病患》(1987)。日常生活史——日常生活史受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影响甚大,成为欧美各国的研究重点。德、美、法、意、英的社会史从结构转向人们的生活世界,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法国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描绘了13、14世纪之交蒙塔尤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揭示前人的意识和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史——20世纪60年代出现环境史,70年代以来环境史成为国际史学界引人关注的新领域。1974年出现“美国环境史学会”,出版《环境历史评论》,1996年与森林史学会的《森林和资源保护史》合并为《环境史》。环境史——环境史环境史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欧美发展迅速。代表有美国环境史学家J.唐纳德·休斯(1932-)。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从古至今人类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群落的关系”;对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是使用生态分析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一种手段。具体包括人类对自然评价、态度之变化以及意义;人类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人类环境价值观对经济的影响;森林及水资源保护运动的历史等。历史人口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各种群体生存、繁衍和发展形态的学科,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管理、人口思想、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等。60、70年代讨论人的生存问题,主要是生死、婚姻、生育等方面的内容,侧重于人口的群体行为,结合社会经济进行研讨。90年代以来,转向人口日常的社会实践研究,探讨家庭成员在具体的生活条件下的人口行为,而不只是群体进程。西方及东北亚学者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西方国家中,对中国社会史研究较多的是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而东方则以日本为多,韩国亦有。研究的时间多在近当代和明清时期。研讨的问题,较为集中在乡绅、下层社会、家族、家庭、婚姻、宗教、民间宗教和民间意识诸方面。美国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学者有何炳棣、许烺光、施坚雅、孔斐力、魏克曼、刘广京、周锡瑞、邓锐龄、韩书瑞等人,费侠莉、黄宗智、艾尔曼、李中清、王非、王国斌等人的研究也多有涉及。法国谢和耐也是代表。社会通史研究——法国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从中国上古论述到20世纪70年代,从社会、政治、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互相影响到中国每个时代,且关注技术史。此书为总体史类型的史书。城市史研究——美国学者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重庆和汉口;拍瑞讨论上海劳工;古德曼和魏克曼分别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同乡会(1995)和警察史;罗威廉的《汉口:一个中国都市内的冲突与共同体,1795—1895》,运用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理论研究汉口史,论述商会、救火队和近代市民精神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结构。美国施坚雅将中心地理论引入区域市场研究,构建了一个中国农村市场的等级体系,后来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1964),影响世界中国城市史研究。地域社会史研究——代表作有约翰·威·达迪斯《明代社会:14—17世纪的江西泰和县》(1996)。日本明清史学界“地域社会论”流行,岸本美绪的《明清之际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的秩序问题》是关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宗族史研究——美国许烺光著《宗族·种姓·俱乐部》,比较中国、印度、美国文化,以宗族、种姓和俱乐部分别作为三个国家的文化标志,可见对宗族制度及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之高。日本井上彻作《宗族形成的动因》、《宗族形成与展开》、《宗族普及的局面》等文,讨论宗族形成原因、祠堂设立和宗族组织化的手段。韩国朴元火高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以歙县方氏家族为中心,探讨宗族组织的建立及其扩大原因、徽州商人与宗祠的关系、市镇与宗族、明清时代的族谱。美国新社会史兴起于50年代末,出现专门的社会史刊物《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提出结构主义理论,以及“自下向上观察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侧重研究劳工史、妇女史、种族史(特别是非裔黑人史)、移民史。主要代表有埃里克·方纳的劳工、黑人史著作《自由的土地、自由的劳工和自由人》、《只有自由:奴隶解放及其遗产》;玛丽莲·亚鲁女性史著作《乳房史》、《老婆史》,注意力转移到女性的社会身份方面,内容起于亚当和夏娃,止于比尔和希拉里;此外,健康社会史和死亡史成为崛起的领域。三、中国社会史学科发展概况1、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古代)先秦时期:——史官制度;——史事典籍:易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国语、山海经、诗经、诸子百家——稗官野史、史诗、传说秦汉: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社会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