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1《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读《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感2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读《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感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城市建设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城市规划思想,构成传统的中国城市生态理论。“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功能分区”的原则就反映在《管子》1中,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形成了自然型城市模式。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座古代城市是完全按照《管子》的思想进行规划的,但这恰恰更体现《管子》的规划思想中理性,提倡因地制宜的一面。时至今日,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中体现出的人本思想,生态安全仍然对现今的城市研究和规划理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是立足于此,通过对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思想渊源,结构特点,代表城市的研究,浅谈一下对现代中国规划科学体系的启示。关键词:城市建设;自然型城市模式;《管子》;因地制宜;生态安全;中国古代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城市规划布局方面主要形成三种思想。第一,影响最深远的讲求尊卑,尊重秩序,严格按照礼制的《考工记》2规划思想;第二,统治者热衷的“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统治者以此来表现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必然性;第三,笔者认为对现今城市建设影响最大的《管子》的规划思想。三种思想形成时期较早,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创新发展,互相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后世均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正是基于由《管子》的规划思想形成的自然型城市模式来探讨其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一.思想来源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国家安定,社会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1《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着,但绝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它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成就。2《周礼▪考工记》记的是齐国百工,共记30个工种的作业内容,计为:攻木、金、土、石、兽、草六类。攻木之功分为七种,即输、舆、弓、庐、匠、车、梓。匠人即是攻木之工的一种,它的规定作业内容是:城郭、道途和宫室。3城市规划布局方面,礼制思想却往往成为具体实践的阻碍。城市规划布局不可能完全按照《考工记》的标准化城市平面来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往往还要考虑城市选址,人文军事,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于是,一种基于理想思维和功能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反礼教”规划思想应运而生。该规划学说起源于《管子▪乘马》中的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至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午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就是反对用标准化套用模式去进行城市规划。这种规划学说跟《考工记》完全不同,它强调因地制宜,更注重实际,也更为理性化,但是跟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格格不入,所以尽管在思想上更具进步意义,但是并没能受统治者青睐。封建统治者还是更希望根据严格遵循礼教的《周礼》思想或者强调“象天法地”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指导都城规划。《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对后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突出意义在于,打破原有封建礼教的制度束缚,开创一种全新的自由的自然型城市模式。这种城市模式是立足于人和自然的生态和谐准则,从城市的功能主义出发,用理性思维确立起来。二.代表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建城历程,也影响我国古代城市轮廓形态和内部结构。而城市轮廓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受地形因素影响,多形成封闭性自然型城市模式,例如明南京(图2-1),清巴县等。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乐间53年间全国政治中心所在地(洪武元年到永乐十年),它以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从环境和实用角度出发,顺应自然在城中保留了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并将南唐金陵和六朝建康及东府城尽包在内,形成颇具特点的都城形态。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明确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去,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具自然的形态。整个古城的外郭沿着这三大区的用地,并按照山丘、湖泊、河流等地理形势,东北靠近钟山西南麓,北面紧靠玄武湖,把鸡笼山、覆舟山包入城中,西北角直伸到长江边上的狮子山,东南包括秦淮河,于是古城平面自然成为西北角伸出且南部突出的不规则形状。这一屈曲多变、颇不规整的形态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4图2-1明南京平面复原图3明南京城规划虽然局部布局遵守《考工记》中对于都城规划的礼制规范,但是还是在全局上贯彻了《管子》的规划思想,是古代中国都城规划中典型的自然型城市模式。三.与《考工记》规划思想的比较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有如下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3-1),这段话代表《考工记》礼乐体制在都城规划建设中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影响极其深远,被奉为经典。3资料来源:吴庆州文《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5图3-1《考工记》营国制度复原平面图4《考工记》所确立的礼制城邑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想契合,其城市布局的基本思想是“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居中”和“对称均衡”。遵循《考工记》建成的城市多形成方正规矩,等级森严,神圣肃穆的独特风格,体现封建礼制约束下的秩序和礼仪规范。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中,都城的建设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所以在都城规划方面,还是多遵循《考工记》中严格的礼制规范,例如隋大兴、唐长安(图3-2)、明北京,清北京(图3-3)等,这是封建统治者宣扬自身统治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必然需要。然而,在地方城市的建设方面,只要在建造规模,建筑形制上不僭越,并没有过多进行礼制方面的约束,所以地方城市多发展自然型城市模式。《考工记》确立时期,并没有一座都城真的如此建设,反而是越到后世,对《考工记》的遵循越为极致,从唐长安,到元大都,再到明清北京,这与封建社会后期《周礼》等儒家思想倍受推崇有关。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旧城规划,人文军事,经济发展等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完完整整4资料来源: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6按照《考工记》的规划思想进行建设。《考工记》的规划思想所体现的城市布局模式更多是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做的,而较少从城市的实际状况出发,这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但是对于当今时代,显然还是有较大时代局限性的。图3-2唐长安平面布局图55资料来源:吴庆州文《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7图3-3清乾隆年间北京城平面61--亲王府;2--佛寺;3--道观;4--清真寺;5--天主教堂;6--仓库;7--衙署;8--历代帝王庙;9—满洲堂子;10—官手工业局及作坊;11—贡院;12—八旗营房;13—文庙、学校;14—皇史宬;15—马圈;16—牛圈;17—驯象所;18—义地、养育堂客观上讲,《管子》的思想更接近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由《管子》的规划思想指导形成的自然型城市模式更符合现在的人居环境要求,强调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固守礼节,这种更灵活科学的规划思想无疑更具有生命力。四.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聚集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城市的政治因素对其外围形制的影响,而必然要与其实际的地理状况相结合。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块没有任何地形特点的场地可以让你很容易就能规划出想规划的城市形态。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地,受其地理地貌影响,是没办法随心所欲进行城市建设的,6图片来源:郭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8这个时候“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城市出于防御要求或者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常把平面作成圆形;在多江河的地区,多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图4-1);而在多山丘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多依山建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因地制宜”这一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堪舆术”,对后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风水学在古代社会的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图4-1清代巴县(重庆)平面7《管子》的规划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因地制宜”这方面,其在生态安全方面更具有跨时代的革命性意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应该建立在对生态的破坏和对自然的伤害的基础上,而是要减少对自然的改造,谋求和自然和谐相处,创造7图片来源:潘谷西著《中国建筑史》(第六版)9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建设,一方面应该做到不因城建活动影响自然环境,进而威胁人类自身安全,另一方面环境不会给未来城市带来自然灾害和安全威胁。现在人在进行人居环境选址的时候,应该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考虑,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利益和表面的居住条件,更应该关注该选址与自然的关系,考虑在该选址进行建设对该地区水土,植被,气候的影响,在该选址建设是否有利于居住的舒适性,是否有充足的饮用水源,是否有利于排洪泄洪等等。《管子》的规划思想体现的是生态安全的理念,贯彻的是人本主义的思想,传达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发展模式,这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还是未来,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五.结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在城市规划方面就是人与自然有机整体统一的思想方法。正是这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从根本上指导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即使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已经超过两百年。在这两百多年的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世界关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期由中国传统的东方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也对中国本土规划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做到的是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可过分崇信,也不可全盘否定,要做到思辨性地吸收,这样既体现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又有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研究历史有助于探询事物的发展规律,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对自然型城市模式的研究,希望“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呼吁人们多关注当下人居环境的生态安全,重拾“天人合一”的古老东方思想理念。10参考文献[1]高梅,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哲学思考,建筑论坛,2002[2]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天津大学硕士生论文,2010[3]荣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的生态要素,绿色科技,2012[4]杨洋,中国古代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生态文明下的城市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5]刘刚,周易思想对城乡规划理念的启示,城市规划,2014[6]张健,刘春雪,刘敬东,刘健,浅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7]毛曦,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8]段进,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5[9]朱介鸣,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逻辑,城市规划学刊,2005参考书籍[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汤黎明,《城乡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