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外交新特点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提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其中突出了“共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赢”应该体现在: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果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赢”并不意味着否认分歧摩擦的存在,而是提倡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增进信任,通过求同存异有效化解矛盾摩擦,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这一主张及时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新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国60年睦邻友好政策的总结,也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中华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我们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文相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友好情谊千百年来连绵不绝。“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中华民族是讲诚信的民族。“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中华民族是尚道义的民族。“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中华民族是有胸怀的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对外影响力都大大提升,有必要调整自身定位与外交方略。新一届中国政府因而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般认为,这一倡议已经成为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并将塑造未来八年左右的中国对外大战略。这表明,中国的地缘政治定位已经不再是“东亚国家”,而是“亚洲中心国家”与“亚欧大陆东端大国”。中国势必要奉行全方位的周边外交,以便塑造周边安全环境、提升自己在区域政治中的作用、推动自身与周边的经济发展、增加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构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外交重点有两个: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对于何者更重要存在争议,但发展潜力方面,周边外交要明显大于对美外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新加坡时阐述得很明确:中国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与受益对象都是周边国家。2015年是“一带一路”的落实年,品味这一年的中国外交,会发现一个特征:正在从“重视大国尤其是美国”向“重视周边”转变,周边外交将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重中之重。原先居于“重中之重”地位的美国,依然在中国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相对重要性已经下降,就提升空间而言,显然小于周边国家。中国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目的,并非寄望大幅度提升与美国的政治关系或者成为美国的盟国,而是充分意识到“非和平崛起不可行或者风险太大”的前提下,希望美国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不使绊子,至少是少使绊子。美国固然曾多次表态欢迎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却也念念不忘要保持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这凸显美国的“欢迎”是有限度的。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但周边国家众多,中国需要挖掘具有明显提升空间的次区域与国家。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表现为:俄罗斯是中国唯一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经过俄罗斯。中亚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方向,而且比较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因而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东北亚安全问题,朝核问题和六方会谈机制就东北亚地区而言,中国与蒙古、朝鲜的合作都有相当的提升空间,韩国更因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对“一带一路”的积极姿态而成为中国在东北亚次区域的重点合作对象。相比之下,日本则缺乏比较优势,目前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很可能已经排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东盟、韩国之后。这一趋势在可预期的未来难以改变。回顾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在中国的大国外交中排在美国之后,在周边外交中则名列前茅。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源于日本的选择。亚洲三个大国的领导人同意重启停滞已久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同时致力于推进经济一体化。韩国总统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中国总理李克强承诺尽早恢复“有意义的”六方会谈之际,有迹象表明,平壤方面的核武开发努力可能正在积聚危险的势头。平壤核武计划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让首尔和东京产生严重的安全关切。一年前,东北亚局势还处于一种“外交革命”的状态:中韩接近,而朝鲜则试图通过人质问题获得对日外交的突破,东北亚出现了很奇怪的外交景观。但中日韩三边首脑会晤机制的恢复意味着这一“外交革命”戛然而止,东北亚的国家关系似乎在回归到既有的轨道,尤其是日韩关系回暖,中朝关系也走过了冷淡期。当然,这种“再平衡”并不是回到从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轨道,因为两三年之间,东北亚出现了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变化”:一是朝鲜已经事实上拥核;二是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变成了“普通国家”;三是中国已经成为东北亚第一大国。中日韩的会晤机制不得不直视这些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地区合作与安全的新框架,逐渐“消化”东北亚地区的这些历史性变化。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与调整期,新的开放战略正在形成,发展战略的融合与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等新思路正在应用到外交实践之中。在此次会晤中,李克强提出三国开展产能合作的呼吁,中国愿意将工业体系完整、装备制造集成和施工建设能力强、性价比好的优势与韩日的高端技术相结合。这也可能是未来中日韩合作的新方向,更是建立互信的重要开端。东北亚“外交革命”的因素正在慢慢消失,地区格局正在复归。然而,各国的身份与诉求已然发生巨变:拥核的朝鲜、拥有战争权的日本,以及正在构建“大国外交”的中国,这些新的因素和变量需要一种新的框架来重新框定。不断强化的经贸联系、人文交流是地区安全的“底线”,而大国之间的彼此博弈与试探也在走向一种新的均衡,但是更需要一种机制性的沟通渠道来管控危机、推进合作,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是不错的平台。但如果它只是附着于大国博弈之上的工具的话,就无法发挥这样的作用。中日韩领导人不能因为彼此出现纷争就不见面了,而是应该达成一种共识,让领导人会晤变成一种强固的制度,唯有如此,东北亚才可能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共同安全。南海问题(越南、菲律宾)东盟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第一个枢纽地区,加上中南半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分支,因而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不减。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也是最先迈出的一站。南海问题虽然不是中国跟东盟关系的全部,也不是中国跟南海申索国的全部,实际上只是一个局部。但是如果南海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对中国的睦邻外交,和平发展的形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整体关系都会有溢出效应。南海问题并不是中国和整个东盟的问题,而只是中国与相关四国之间的问题,但整个东盟又特别关心这个问题,所以,中国与东盟已经明确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有关争端通过和平谈判、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南海和平稳定要由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来维持,双方也建立了商讨南海问题的机制。南海的航行从来不是问题,也没有因为南海争议受到任何影响。各国根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自由得到了充分保障,任何秉持客观公正态度的人对此都很清楚。多年来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当前南海局势总体稳定,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这一得来不易的局面,不允许任何国家把南海搞乱。中国与部分国家存在的南沙争议焦点不是九段线,而是这些国家非法占领部分中国南沙岛礁引发的领土主权争议,中国依法维护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正当权益。2015年12月31日,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外长阿尼法发布声明说,东盟共同体当天正式成立,是亚洲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东盟共同体由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三部分组成。在经贸合作方面,东盟共同体建成将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提供契机。东盟经济共同体旨在建成一个有竞争力、发展平衡并与国际接轨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这有利于中国在更高水平上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从产业合作角度,中国有着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而东盟正加快一体化进程,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有着强烈的需求,双方合作理念契合,经济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比如中国的电力、制造业等在东盟国家拥有广阔市场。在东盟共同体建成后,中国企业在东盟面对的将是覆盖6.2亿人口、接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市场,投资将更加便利。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支持与推动下,中国东盟产业投资将会迎来新一轮增长。在金融合作领域,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商贸活动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均已成立人民币清算行。马来西亚最大银行马来亚银行投行部门负责人章荣泉说,东盟-中国贸易有望继续显著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双方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中国已经是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最主要贸易伙伴,人民币的使用有望进一步推动区域金融和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东盟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专家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东盟海陆空互联互通建设可以起到补充作用,有助于提高东盟物流水平,从而加快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倡议,对改善区域互联互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通过连接中国和东盟以及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有望为海上贸易、赈灾、搜救、海洋旅游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创造互利共赢的机会。另外,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性框架日益完善。双方已实质性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中、泰、缅、老、越、柬六国正式建立澜湄合作机制,将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等三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全面对接东盟共同体建设三大支柱。可以预见,东盟共同体的建成将给中国和东盟合作带来巨大机遇,推动双方经贸关系再上台阶。一带一路(南亚、中印度关系)南亚是中国睦邻外交重点、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带及边陲稳定与发展的联动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从中国整个周边外交来讲,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南亚的国家虽然重要,但是中国对南亚外交的经营力度实际上并不是特别符合南亚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现在提出“一带一路”,南亚实际上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会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概有三条路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路线,只有南亚是陆上、海上一带一路都经过的地方。现在又提出这两个经济走廊,应该从整个大的框架里面来谈南亚问题。应该把印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南亚整个地缘力量格局来讲,印度无论在地缘、实力、文化上各方面都处于比较明显的中心地位。能不能处理好对印关系,实际上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处理好中国在南亚跟其他国家的关系。比如从这几年中国在发展同尼泊尔、斯里兰卡关系中遇到的波折来看,很可能有些地方引起了印度方面的猜忌和反弹,最终导致中国推进南亚相关地区的政策时候遇到了阻力。现在中国经营南亚最大的问
本文标题:中国周边外交新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