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
CompanyLOGO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应对策略四、中国地缘政治策略三、中国与周边国家一、地缘政治学概述二、世界大环境百年事业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警世碑记》CompanyLOGOWINTERTemplate01Template一、地缘政治学概述1.概念介绍在国际战略研究中,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国际社会处于一个大分化、大动荡的时代,地缘政治学说也因此活跃起来,尽管“地缘政治学”概念本身充满争议,但地缘政治学及其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决策层及其公众舆论,并深刻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022.研究对象以地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p118。033.国外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美国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英国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美国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三、周边国家二、世界大环境中国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环境123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直接对抗与间接威胁军事威胁减轻,政治关系改善,经济联系的加强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北方威胁”得以缓解;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激烈对抗基本结束;周边“热点”问题逐步趋缓、局势改观;区域经济发展,贸易关系加强;邻近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关系等等。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最好的时期;中国第一次不再面对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外来军事威胁。[Imageinformationinproduct]●TitleMaster-●SlideMaster–●Notetocustomers:ThisimagehasbeenlicensedtobeusedwithinthisPowerPointtemplateonly.Youmaynotextracttheimageforanyotheruse.比如在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中俄关系;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军事遏制战略;北约东扩对我国形成的挤压;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头号敌人的印度;东南亚联盟的形成;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核对抗和频繁的军事政治危机;中亚地区的持续动荡,激进的宗教团体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局势充满变数等等。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地缘政治环境1中美关系2中俄关系3中日关系5中国与东盟、中亚五国4中印关系中美对比现状优势前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美国中美关系现状背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以及战后持续最久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之全球干预和咄咄逼人的军事外交战略,美国从地缘政治的意义上已成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邻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各种国际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关键纽结之一。中美关系发展过程1.冷战时期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因素。在美、欧、日全球战略中,对华政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手段。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通常是其对苏地缘战略的附属物。2.冷战结束后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角色定位发生质变,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成为独立要素。冷战意识和冷战思维仍在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中国的发展使美国感到是它寻找到的一个新的对手。3.中美关系的新特点美国将中国视为和平演变的重点。在地缘战略上对中国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政策:在保持全面接触的同时,又多方施压,加紧渗透。如在人权问题上搞围攻;在主权问题上搞分裂;在经济问题上搞麻烦;在军事问题上散布“中国威胁论”。美国将亚太地区作为其欧亚地缘战略的重心,从东西南三面试图挤压中国,恶化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中美关系新定位经济对话成果一、促进强劲的经济复苏继续实施经济刺激措施二、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美方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市场导向型行业)三、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交流将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股指期货四、共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五、深化双边经济合作与交流虽然有了诚意和最新表态,但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放松出口管制这两个中美经贸关系的关键议题,事实上还是没有实质性成果,今年年内恐难以达成和解。战略对话成果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中,中美双方讨论了双边、地区、全球层面的重大问题。对话期间,两国主管部门还就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维和、反恐与执法及其他问题举行了对口磋商和会见。对话取得26项具体成果。2.中俄关系背景苏联解体导致俄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发生突变,其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地缘政治环境日趋恶化。俄传统的西翼地缘空间受北约东扩的挤压而丧失殆尽,东翼面临日本收复领土的要求和日美安全防卫指针的威胁,南部则遭遇不断向北渗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这一切都是对俄腹地的新威胁,民族分裂势力又常在其内部作祟。北约的新一轮东扩,更使俄深感地缘政治活动空间日渐缩小所带来的危机。近年来,俄对美国及西方开始失去信任,其战略政策也由过去的向西方一边倒变为现在的同时面向欧亚的“双头鹰”战略,意欲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特别渴望通过加强中俄关系获取地缘力量,从而缓冲其来自各方面的地缘压力。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处理与美国关系的重要祛码。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199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联合声明(1994年9月)中俄联合声明(1996年4月)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1997年4月)中俄联合声明(1997年11月)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1998年11月)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1998年11月)关于江泽民主席访问俄联邦并与叶利钦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的联合新闻公报(1998年11月)中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非正式会晤联合新闻公报(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总统关于反导问题联合声明(2000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2001年7月)中俄联合声明(2002年12月)中俄联合声明(2003年5月)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03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2004年10月)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7月)中俄联合公报(200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2006年3月)中俄联合声明(2007年3月)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协定(2008年1月)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2008年5月)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2009年4月)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2009年6月)中俄两国关系文件中俄关系现状中俄关系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第三、第四两代领导人和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一次地将中俄关系定位为“最好”。但是,作为两个地缘交接的大国,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充满了极其复杂的两面性。两国关系的所谓“蜜月”和“最好”,是大国互动和地缘政治态势所致。“冷战”落幕,俄罗斯解体,但并未为西方所接受,反而为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导弹防御系统等西方设计的综合遏制举措所挤压。在此情景下,俄罗斯在中东欧乃至独联体内的利益空间被蚕食,这是中俄在欧美压力下的自然靠近,是国际政治连横合纵的必然选择。也正基于此,以中俄为核心的上合组织才能够抱团取暖,以打击“三股势力”为契机凝神聚力,在中亚地区彰显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但必须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西方遏制和胁迫下的联合自保。由此决定了中俄关系受制于外国环境影响的脆弱性。中俄“尴尬”关系1.科索沃冲突和前南使馆被炸2.京奥期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武装冲突3.美国宣布放弃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俄罗斯总统宣布附和美国制裁伊朗的信息。4.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俄罗斯担忧中国发展过快的不安也屡屡在俄罗斯政媒和民间有所发酵。近期传闻的所谓中国租用海参威的消息就在中俄两国间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促使中国官方辟谣。一个海参崴,其实揭开了中国人历史上的领土情结,更凸显俄罗斯对远东地区鞭长莫及的现实忧虑。相关背景俄罗斯《每日新闻报》和《新地区报》网站等多家媒体都刊登文章称,俄罗斯圣彼得堡“列昂奇耶夫中心”的专家们正在帮助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府制定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建议他们把该市最大的两个区五一区和列宁区的一部分包括戈尔诺斯塔湾租借给中国,租期为75年,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此,中国将支付1300亿至1500亿卢布的租金,这将超过滨海边疆区预算的3至5倍。俄联邦中央可以用这些钱来支持当地的舰队和部队建设,并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报道还称这一计划被命名为“海参崴计划”。5.2009年10月12日,普京拿来的55亿美元订单,对中俄贸易关系是个极大促进,但依然没有改变中俄贸易的结构性困局。据统计,中俄贸易2008年不过600亿美元。和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东盟贸易相比,中俄贸易绝对值较小,形成不了贸易纽带下的利益攸关关系。贸易全球化语境下,没有经贸利益的深度融合,所谓的伙伴和友好是苍白无力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俄输出商品价格低廉,由于前些年不法商贩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负面影响。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商业信誉很不好,是质劣价廉的象征。而俄罗斯亦将对华武器和能源输出视作机会主义的谋利手段。如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的建设上,利用“安大线”和“安纳线”的中日之争待价而沽;在对华售卖武器上,要么要价过高,要么不予售华尖端武器。俄罗斯对华的这些“小动作”,其实折射了俄罗斯对华复杂而又敏感的现实心态。俄对这个南方邻居的迅速崛起,其实要比地缘辽远的美国更为疑惧不安。中俄为轴心的“上合组织”发展迅猛,“金砖四国”似已抱团成型,不过是场面上利益支撑的友谊。一旦利益冲突,中俄之间的矛盾就会浮出水面。总之,中俄关系的双面性是客观存在。对中国而言,关键还是要更新外交思维,逆转根深蒂固的“一好百好”外交习惯,涵养更为现实和理性的大国利益外交。3.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
本文标题: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