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总结3第1页共16页1一.名词解释1.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以古示今:指通过过去的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推出现今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2.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3.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4.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盆之间的过渡地带。5.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海沟是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其长度常达1000Km以上,宽度近100Km,深度多在6000m以上。6.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7.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米。8.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上热下冷的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的气流以水平方向为主的高空大气层。9.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10.海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11.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浊流中的悬浮物质是沙、粉沙、泥质物,有时还带有砾石,其发源在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12.紊流: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13.包气带水:指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包气带是指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地带。14.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15.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16.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17.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速度从7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18.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85km的深处,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由7.23km/s向下突然消失,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19.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被称为岩石圈。20.地温梯度:又称增温率,是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21.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22.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磁场强度矢量向下为正值,向上为负值。23.磁异常: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的,由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24.克拉克值: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25.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得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26.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地球科学概论总结3第2页共16页227.断口:矿物受力敲击后沿任意方向断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28.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29.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它主要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30.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它反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31.岩浆岩: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32.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先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而成的岩石。3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造而形成的新岩石。34.大陆地壳:分布于大陆及其毗邻的大陆架、大陆坡地区。35.大洋地壳:大陆坡以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36.重力异常: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37.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布格校正(消除高差的影响,消除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所产生的附加重力)的重力观测值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38.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39.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40.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41.同位素地质年龄: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故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42.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产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43.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44.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45.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46.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47.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48.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作形成沉积岩的作用。49.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在上升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组后冷凝称为岩石,这一复杂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50.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定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51.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区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52.温差风化: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发生热胀冷缩而崩解的过程。53.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地球科学概论总结3第3页共16页354.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此水平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55.溯源侵蚀:指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5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于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57.“V”型谷:在河流的的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大的下蚀能力,这样是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字型河谷,称为“V”型谷。58.“U”型谷: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剥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的“U”型谷。59.岩溶作用: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60.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垂直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牙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牙,称石林。61.风棱石:由风的磨蚀作用下形成的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62.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63.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64.波筑台: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的平台称波筑台。65.粒度、分选性与磨圆度: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性指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磨圆度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66.机械搬运作用:是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67.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68.三角洲:当河水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淀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69.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统称为冲积物。70.洪积物: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71.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72.冲积物的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砾石、砂砾)上部为河漫滩沉积(泥质和粉沙)在坡面上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73.洪积物的多元结构:槽洪相粗粒沉积物成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种透镜状,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砾石透镜体代表古河道位置。74.黄土:是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7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76.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湓溢出地表,称之。地球科学概论总结3第4页共16页477.中心式火山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78.花岗岩:指颜色为灰白、肉红色,具块状构造花岗(半自形粒状)结构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岩石。79.岩株: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80.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81.重结晶作用:是指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82.变质结晶作用: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挥发分除外),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83.交代作用:是指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其结果不仅形成新矿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84.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85.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的作用。86.区域变质作用:指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87.混合岩化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88.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作用的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89.准平原:由于陆地地表“削高填低”,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成为准平原。90.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91.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底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92.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93.轴面:是连接同一褶皱的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94.断层与节理: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成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节理。95.叠瓦状构造: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层所组成,其老岩层依次叠覆于新岩层之上,状如叠瓦,故称之。96.地震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97.陷落地
本文标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