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普遍的贫穷,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约瑟夫)。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二)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其发展战略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体现在跨国并购、战略联盟、当地化和研发国际化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跨国公司的这些战略调整,既是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又是为了获取全球竞争优势尤其是战略资产的需要。(一)人力资源策略当代竞争首先是人才竞争,跨国公司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网罗各地优秀人才成为跨国公司极为重视的策略。跨国公司通过高薪直接聘用各国(各地区)的高学历人才、在高科技人员密集区建立研究所、邀请高级科研人员来公司交流经验等方式来抢夺优秀人才,以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二)融资策略强大的资金实力是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坚强后盾。跨国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场上,通过选择不同的融资形式、融资币种、融资地点、融资结构的组合,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的财务结构,保证公司始终具备足够的融资能力,以实现全球经营目标。(三)投资策略就投资方式而言,有新建和购并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新建周期长、见效慢,购并周期短、收效快,因此,在近十年的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中,购并比新建更多地为跨国公司所采用,尤其在最近几年中出现了全球性的企业购并浪潮。就投资项目而言,跨国公司往往从全局性和长期性利益出发,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利益得失,而注重于争夺具有长期高额垄断利润的项目和行业。(四)营销策略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体现在:(1)实行品牌战、广告战,挤压其它国家和公司的产品品牌,力图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2)通过“转移价格”牟取高额利润。“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交换价格,是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利益的需要人为制定的。通过转移价格,跨国公司可以逃避东道国的价格管制,回避较重的税负和外汇管制,增强子公司的竞争力,并可利用汇率变动牟取投机利润。(五)组织结构变化新世纪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层级结构为中心的组织结构逐步让位于内部多层次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跨国公司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管理,减少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一种组织创新。具体表现为地区型、产品型、职能型等各种类型总部的建立和管理体制由单纯的本国中心向本国中心、多元中心和全球中心并存的格局发展的组织架构。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过去的多层次结构简化成管理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大大提高了跨国公司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六)技术开发策略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是轻基础研究、重应用开发,研究资金的绝大部分运用到了应用开发上,基础研究则相对较少,这是受其盈利要求制约的。(七)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近十年来被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竞争新型模式,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间的联盟协议从1990年的1760份,增加到1995年的4600份,联盟协议占全部公司协议的61%以上。战略联盟的参与者相互取长补短,通过关键技术、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协作,使优势内部化,减少成本和风险,产生了大量的协作溢出效应,形成了国际化、全球化的经营、研发和信息网,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寻找、实现和分享一切对参与者有利的市场机会。大企业在21世纪主导国民经济已是大势所趋,由于我国己经加入WTO,中国企业不得不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大企业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希望中国市场完全由国际大企业占领,就必须学习三星等绩优企业,推动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战略管理的最基本目标是追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在这个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目标和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成长,因此战略管理的最核心特性在于战略灵活性与适应性——企业必须懂得如何以最迅速的反应与最合适的方式调整战略方向,从而使自身能够从容应对外界急遽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成功经营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三)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思考现阶段,我国经济安全上的不安全隐患和因素,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经济比较落后,转轨时期经济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造成的。作为一个最大有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有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一)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是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应根据金融市场的开放现状、“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框架。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将为我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及健康、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金融系统的活力和竞争力是决定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直接因素。要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增强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建立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培育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要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离岸金融业务等新兴金融业务的监管,抑制金融投机行为;按照国际标准批露金融机构有关信息,增强透明度;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外资金融机构可能控制和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反映中国金融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但监测指标还不完善,须要国家对它进一步的完善。预警系统的金融数据要不断的完善,才能对金融运行状况做出客观和真实的评价。(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产业和市场方面,要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时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调动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内民族工业的整体竞争力。第一,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国内结构调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推动这些产业由初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单位产品出口的附加值。第二,通过发挥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扶持战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的发展可以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以此来大力支持战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三,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资进入中国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壁垒,严格按照2002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规定》,对污染严重、技术档次低和重复引进的项目要进行限制或取消其优惠待遇,同时,鼓励对中西部、基础项目、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对己经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要严加监管。另外,从长期来看,要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使国内民族产业能与外资平等竞争。(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第一,要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自己的软、硬件产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防止发达国家的恶意破。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必要的技术支撑,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信息安全保障就无从谈起。要花大力气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努力掌握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并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发展,掌握信息安全保障的主动权。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中国芯”,并着手制订国内网络安全标准。国家重要的信息系统必须与公共信息系统隔离。我国政府、军队、金融证券等部门采取了配备两台电脑,分别连接内网和外网的做法,应尽快在这些部门实现完全使用自己的硬件、软件。第二,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科学的管理是信息安全技术转化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弥补技术不足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严格的管理,再好的技术和产品也难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我们更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通过科学管理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许多重要信息设备和信息产品不得不靠引进,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新技术、新业务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信息化和信息安全规律,指导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决解我国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金融体系,最终减小经济安全存在的风险因素。参考文献:1.陈继勇,肖德,等.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张岩贵.国际直接投资及其波动性3.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经济学家,2005(05).4.杨运忠.对21世纪初中国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的战略思考.当代亚太,2002(10).
本文标题: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