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
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159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桂林洞穴文化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卢天然董燕石春柳陈俊苏伟立长期以来,桂林的旅游模式都是较单一的自然山水风光游,这与桂林是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而且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学者曾经这样说过,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缺乏灵魂,旅游业便无生命力可言①。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必须注意把文化融入旅游中,让旅游活起来。据笔者调查,桂林拥有丰富的洞穴文化底蕴,神秘的史前文明,灿烂的石刻、壁书文化,众多的摩崖造像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丰厚的文化并没有能在旅游中大放光彩,这使桂林的旅游黯然失色。因此,本课题组选择该课题,从考古学、文献学、洞穴学、旅游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调查研究,提出的开发建议希望能对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进行规划提供参考,以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孕育桂林史前文明的岩溶洞穴及其文化桂林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据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四亿年至一亿五千万年时期,桂林一带先后发生了“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经过数亿年沉淀形成的岩石抬升为陆地。桂林地处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季卢天然、董燕、石春柳、苏伟立为广西师大历史教育1999级本科学生,陈俊为文物鉴定与书画装裱专业1999级高职班学生。①刘建:《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期。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160★桂林最早的古人类洞穴遗址——宝积岩。风气候区,使得这种主要成份为石灰岩的山体,在长期日晒、风吹、雨淋的作用下被风化、侵蚀、崩塌,形成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①,以及“平地崛然特立,平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②和“无山不洞”的奇特地貌。洞穴是桂林岩溶区最普遍的现象。③洞穴内部湿度稳定,冬暖夏凉,加上洞内或洞口附近常有水源,这就为原始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建国至今,对桂林洞穴的调查已进行了多次。据统计,分布在桂林市及各县内保存较好的洞穴遗址大约有50多处。④经过对部分洞穴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其中以宝积岩、甑皮岩遗址最有代表性。(一)桂林洞穴文化的拓荒者—“宝积岩人”宝积岩是宝积山下的一个山洞,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广西师范大学附中校园内。洞口朝南,距地面7至8米,为一明显的单斜岩层,构成一个不大的三角岩口。洞内约500平方米,分主洞和数①宋·刘克庄《簪带亭》。②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23页,地质出版社1988年版。④阳吉昌:《桂林洞穴遗址的有关问题》,载《桂林文化研究》1994年4期。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161个支洞。1979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附中的师生在洞内发现了一些野生动物化石及1枚人牙化石。①后经考古发掘,又发现了1枚人牙化石,12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野生动物化石等。经测定,宝积岩人距今约3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已知活动在桂林的最早的人类。在宝积岩出土了大量的遗物,如人牙化石、碳粒、动物化石等,是目前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发现较丰富的遗址之一。具体遗物见下表:宝积岩遗物情况表名称种类或数量人类齿臼化石2枚石制生产工具12件灵长目化石猕猴、长臂猴食肉目中国熊、猪獾、巴氏大熊猫、偶蹄目野猪、水牛、鹿、羊奇蹄目巨貘、中国犀啮齿目华南豪猪、竹鼠“宝积岩人”晚于“柳江人”,但早于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人”,它的发现填补了二者之间的缺环,使蒙古人种在华南地区的发展序列更加清楚。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广西是蒙古人种的发祥地之一,说明了桂林具有历史悠久的洞穴文化。(二)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文化的人类--“甑皮岩人”甑皮岩是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的一个洞穴,洞靠向西南240°,距地面约5米,洞口高8米,宽13米,洞分主洞、矮洞和水洞。洞内面积约400平方米。1973年,考古学家们在①李庆忠:《桂林宝积岩人发现的文化意义》,见魏华龄、张益桂主编《桂林历史文化研究》①,10-13页,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162该洞穴发掘出了大量的遗存,包括人骨化石、动物化石、植物化石、陶器等。据最新的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大约12000年到7000年以前。①甑皮岩是目前已知出土人骨化石最多的遗址之一。据考古分析,出土的人骨化石有30余具,其中较完整的有14具②,6具是成年男性,5具是成年女性,还有3具是幼童。从体质特征来看,“甑皮岩人”身材矮小(女性平均身高156.51厘米,男性平均身高161.16厘米)③,面骨短而宽,鼻孔较宽阔,门齿呈铲形,具有广西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的体质特征。另外,“甑皮岩人”的体质特征与现代分布于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种族接近,很可能是现代壮族等中国南方土著民族的祖先。④屈肢蹲葬葬式是甑皮岩人的独特葬式。在发现的30余具人骨化石中,有10具属屈肢蹲葬,其余为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该葬式在南宁地区贝丘遗址⑤和黑龙江依兰县倭肯哈达洞穴⑥中也有发现。此外,在东南亚地区,如越南中部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也时有发现,且葬式各异。⑦但上述地区都没有甑皮岩遗址发现的屈肢蹲葬的数量多。这种葬式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宗教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桂林甑皮岩》,447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②阳吉昌:《桂林洞穴遗址的有关问题》,载《桂林文化研究》1994年4期。③李富强、朱芳武:《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11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④覃延欢、廖国一主编《广西史稿》,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⑤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载《考古》1995年5期。⑥李文信:《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载《考古学报》1958年7期。⑦[英]杰里米·戴维森:《越南近年来的考古活动》,载《考古学参考资料》第二期,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163信仰有关系。关于屈肢蹲葬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有“灵魂说”、“生产力说”以及产生于人的蹲式睡眠姿势说等。①具体的原因,现在仍没有定论。在古生物化石方面,甑皮岩遗址是东洋界中国亚区出土动物群化石最丰富的遗址,已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还有一个新属种,已定名为“秀丽漓江鹿”。②具体动物化石见下表: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化石情况表目科动物名称长鼻目象科亚洲象偶蹄目猪科猪鹿科梅花鹿、秀丽漓江鹿、水鹿、赤鹿、獐、麝、麂牛科水牛、黄牛、羊、苏门羚奇蹄目犀科犀牛灵长目猴科猕猴、黄面猴食肉目猫科虎、豹、猫熊科棕熊犬科爪哇豺、狐、貉鼬科狗獾、猪獾、水獭灵猫科大灵猫、小灵猫、椰子猫啮齿目豪猪科豪猪竹鼠科中华竹鼠鼠科褐家鼠、板齿鼠该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有3500多块,其中属哺乳类动物5目12科25种,此外还有瓣腮类水生动物11属23种,①张超凡:《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见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345-359页,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②阳吉昌:《桂林洞穴遗址的有关问题》,载《桂林文化研究》1994年4期。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164其中有1个是新属,5个是新种。因此,甑皮岩遗址也是目前国内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动物新属种最多的遗址。甑皮岩遗址中发现了全国最早的家猪化石。据统计,共有猪科化石67具,其中可以准确地估计年龄的有40个,1岁以下的8个,占总数的20%;2岁以上的6个,占15%;1-2岁之间的26个,占65%。这种年龄分布说明这里的猪是人类有意识饲养和宰杀的结果。①“甑皮岩人”创造了桂林的史前洞穴文化,并有独具的特色。“甑皮岩人”是世界上最早食用田螺的古人类。从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田螺化石,这些田螺个体较大,且都已去掉壳顶,这说明了甑皮岩人已经懂得有选择地食用田螺,而且知道如何方便地食用。其食用方法与现代人食螺并无两样。这说明甑皮岩人的饮食技艺已具有相当的发展水平了。炒田螺和螺蛳粉是现在桂林的两种著名小吃,其渊源则可追溯到1万年前的“甑皮岩人”了。“甑皮岩人”还是我国最早制作陶器的古人类。甑皮岩遗址中发掘了数量较多的陶器及其残片,主要有粗砂、细砂的红陶和灰陶,而且多饰以绳纹、划纹、席纹和篮纹等。据C14测定,甑皮岩出土的陶器年代距今约1.1万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②甑皮岩还出土了“甑皮岩人”制造的大量石器工具和骨器。磨制石器有斧、锛等,骨器有骨镞、骨笄、骨针等。其中骨①李有恒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6卷4期。②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C14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14实验室:《石灰岩地区碳十四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等遗址的年代问题》,见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105—120页,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165针可能是“甑皮岩人”缝制兽皮的工具,而骨笄则是男性和女性梳理头发的工具。这反映了当时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但渔猎生产仍占重要地位。根据在甑皮岩遗址中发现的孢子花粉,可以确定在新石器时代,甑皮岩周围已经长有木犀(桂花)。①由此可以说,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之一。如今桂花遍植桂林市内,已成为桂林的市花。甑皮岩古代洞穴遗址中陶器、石器、骨器和家猪骨架等的发现,反映桂林农业文明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独特和光辉灿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甑皮岩这样有重大价值的遗址,却一直没有得到像陕西半坡等遗址那样的足够重视,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对甑皮岩遗址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使它和半坡遗址等一起放出绚丽的光彩。桂林的史前洞穴文化遗址很多,除了宝积岩和甑皮岩遗址外,较重要的史前洞穴文化遗址还有穿山上岩、七星山丹桂岩、雁山庙岩遗址等数十处。穿山上岩洞穴遗址:洞口朝南,高出地面10余米,岩口宽约6米,洞深10余米,洞内宽约3米。洞口石壁保存有灰褐胶结土堆积层,内有大量螺蛳、蚌壳、兽骨、磨制石斧、夹砂粗纹陶片、牙齿等,为新石器时代的洞穴文化遗址。七星山丹桂岩洞洞穴遗址:岩口朝向西南,洞内面积约30余平方米。洞内左右石壁下,保存有灰褐色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洞内有磨制骨针,石料和鹿、猪、洋等哺乳类动物骨骼及兽牙。还有较多的水生动物骨骼如鳖、龟和鱼等。由于人为破坏,大部分的文化堆积层已毁,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文化遗址。雁山镇李家塘村庙岩洞穴遗址:洞口距地表高13米,洞内①王丽娟:《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见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240—256页,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166★南朝颜延之开发的读书岩,使独秀峰一带日渐成为桂林的文化教育中心。面积约100平方米。洞内有椭圆形烧坑一个,人骨二具,其中一具较为完整,呈屈肢蹲葬。在发现的遗物中,有打制石器40余件,骨器20余件,蚌器数件,尤其是在该洞穴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荸荠(马蹄)模型,是全国最早的陶荸荠,说明桂林是荸荠的原产地。此外,还出有不少石料和大量的兽骨、螺蚌等,年代为距今一万余年前。这些史前洞穴文化遗址所在地点风景秀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对考古研究和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二、遍布桂林的石刻文化洞穴及其丰富内涵的诠释桂林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山、清秀明媚的水、引人遐思的洞,使桂林很早就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167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①桂林上古时代属苍梧境地,传说中舜帝可能到过桂林。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注意体察民情的圣王,便把他游过的山命名为虞山,山下的潭命名为舜潭(均在今桂林虞山公园内)。舜帝南巡之后,经史禄凿灵渠,再到汉武帝建设始安县,说明桂林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桂林的地位正逐步提高。东汉张衡有“我所思兮在桂林”。②南朝刘宋颜延之则更是开发了独秀峰下的读书岩。到唐代时,桂林已开始成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③桂林地属岭南,自古以来就被某些封建官僚和文人看作是南蛮、瘴疠
本文标题:让洞穴文化在旅游中大放光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