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1页共45页第一章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一、什么是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的解释唐代以前,文化指国家的文教治理,和武功相对。唐代:指文学艺术和风俗礼仪。清代:指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2、西方对文化的解释cultura,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种、居住。culture,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栽培、种植、对人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3、文化的核心:人4、文化可以分成四个层面①生态文化:衣、食、住、行②制度文化: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③行为文化:各种风俗习惯④心态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二、中华文化的民族特点1、统一性一个中心:华夏文化多方汇集了各个少数民族文化。2、连续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中断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3、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4、多样性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地区文化丰富多样。5、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把宗法道德观念作为维系社会的纽带。6、注意和谐与中庸不同思想互相渗透,多样统一。7、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追求冒险与刺激,以农耕文化为主,讲究寻根问祖。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2页共45页三、中华民族1、中华中华:中原+华夏,古代对“中华”指的就是“中国”中原:在地图的中心区域华夏:华—花;夏—中国人/大2、中国:从汉代开始,把汉族建立的中原国家称为“中国”。四、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1、“母亲河”: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母亲河”。2、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长江流域发现了众多人类文化起源遗址;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水运交通便利,商贸、丝织、园林文化发达。3、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00多公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中下游及黄土高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水土条件适宜于农业耕种,原始先民最初采集野生谷物,后经种植驯化而逐渐成为发达的农耕文明;由于农业经济发达而形成历代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3页共45页五、中国的疆域1、中国地理位置地处亚州东部,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一个欧洲。地里的总体特点:①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足够回旋和施展的舞台;②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③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版图中国有23个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四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3、上海相关名称的由来兴盛捕鱼,渔民使用一种名叫“扈”的渔具,又称“沪”。春秋时期属于吴地;战国时期是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又称为“申”。从宋朝开始称为上海,当时海外贸易的交易集市,称为“上海铺”。“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民国时期划为直辖市。六、中国民族与人口1、民族:现有56个民族,其中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较大。2、人口:汉代时期约有6000万,北宋时期约有1亿,1850年约有4.3亿。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4页共45页七、中华文化的源头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祖先: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距今80万年的“蓝田猿人”;距今60万年的“北京猿人”。大量使用石器,懂得人工取火,开始进入旧石器时代。2、文明史的开端距今1万年到4000年左右,随着制作石器水平的提高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3、氏族社会新石器时期前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后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龙山文化”为代表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5页共45页第二章中国的历史发展一、三皇五帝1、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伏羲:人类的始祖,发明八卦,教人类渔猎、烹饪神农:也称炎帝,教人类发展农业,发明医药黄帝:建造房屋,发明车船等;黄帝时期还发明了文字,产生天文历法2、五帝分别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少昊:发展繁荣了华夏早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凤凰文化,为华夏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颛顼:根据天象、地理来记录时令,播种作物;能依照鬼神的旨意来制定行为规范,拟订祭祀仪式,以教化的方法来管理百姓帝喾:订立节气、知人善任、缔造盛世尧:生活俭朴,关怀百姓,设置百官,各理其政,确定祭祀,配以乐舞;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出现了礼乐舜: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天下大治,四海归服3、禹和汤武王、周武王并称“三王”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二、夏代文明1、第一个王朝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开始进入奴隶制时代。2、夏代社会的主要特点①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已有明显进步;②夏代出现私有财产;③夏代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a、王位世袭制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天下”;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6页共45页b、国家官吏制度,即设置分官,形成一个官僚群体;c、行政区划制度,即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三、商周社会1、商代社会①甲骨文:在殷墟发现了目前最早的文字——甲骨文;②商代是一个发达的奴隶制国家;③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很高,有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④天文历法有很大进步,宗教祭祀活动盛行;⑤普遍使用货币,商品交易很活跃。2、西周社会①实行由奴隶耕作的“井田制”;②实行“封建制”来维持统治,并且采用“宗法制”进行辅助;③制定出礼乐刑罚;④农业生产发展,后世的主要作物都已具备,青铜器制造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四、东周社会—春秋战国1、春秋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开始产生;②铁器和牛耕出现;③“初税亩”标志着土地赋税出现,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④出现“春秋六强”:齐、晋、楚、秦、吴、越;⑤“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2、战国①封建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7页共45页②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韩、魏、赵、燕、秦;③铁农具和耕牛普遍使用;④华夏民族作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已经形成;⑤思想界出现“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五、秦汉1、秦朝①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②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③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④加强思想统治,下令“焚书坑儒”;⑤秦朝末期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2、西汉①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斗争被称为“楚汉之争”;②西汉接受秦朝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国家逐步强大起来;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主导地位;④对外汉武帝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加强对外交流;⑤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实行“托古改制”,引发农民起义。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内外政策使汉朝国力达到鼎盛?①对内: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盐、铁国营政策,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同时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对外:派卫青、霍去病等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等出使西域,扩大了西汉帝国的疆土和对外联系,使汉朝达到极盛阶段。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8页共45页3、东汉①建国60年后,由于政治腐败,爆发了张角、张梁、张宝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②东汉末年,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领导的鼎立状态。六、魏晋南北朝1、魏晋①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被司马炎统一,建立了“西晋”;②西晋民族矛盾尖锐,晋朝内部争权斗争,出现了“八王之乱”;③西晋灭亡后,中国分裂为南北两方,南方是西晋皇族建立的东晋;北方以少数民族为主,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什么?西晋宣告灭亡后,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方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以建康为都城,先后延续了100余年。北方则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频繁争斗,我生你灭,也延续了135年。所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政权,并非都是少数民族建立也有汉族建立的。因此“五胡十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2、南北朝①东晋之后出现宋、齐、梁、陈几个短暂的王朝,称为“南朝”;②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出现更替,称为“北朝”;③这一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如何?南北朝虽然尖锐对立,但社会经济和文化还是在继续发展。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北方人口南下,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期间的重大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就大大促进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9页共45页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这只是因政策推行而造成的结果。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混乱局面,本身就是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是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时期。七、隋唐时代1、隋朝①中国由分裂再次走向统一;②隋文帝时期,生产发展,出现了“开皇之治”;③隋炀帝因实行暴政,隋朝很快就覆灭了。2、唐朝①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②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女皇帝;③唐朝在唐玄宗时期,达到发展的巅峰,出现了“开元之治”;④唐玄宗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国家走向衰败;⑤唐朝末期,爆发了“黄巢起义”;⑥唐朝覆灭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比较安定,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迁移(第二次)。“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①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他总结和吸收隋朝灭亡的教训,讲求法治,顾恤民生,广开言路,任用贤才,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努力建设一个繁荣而又安定的社会,因而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②开元之治:唐玄宗时期,励精图治,仍然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富庶盛况。唐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八、宋元明清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10页共45页1、宋朝①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②与北宋并存的还有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耶律阿保机)和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元昊);③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消灭了辽国。2、元朝①蒙古族在铁木真的带领下,先后消灭了西夏和金国,最后灭掉了南宋,建立了元朝;②由于元朝民族矛盾尖锐,激起了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3、明朝①明朝迁都北京,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②开始出现商业资本,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③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西方殖民者侵入台湾、澳门等地,台湾最后由明末将领郑成功收复。4、清朝①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建立了“后金”;②清朝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都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范围,奠定了中国的版图;③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014.06第11页共45页第三章尊姓大名一、姓的变化和社会发展上古时代的姓与氏1、母系氏族社会只有妇女才有姓,例如:姜、娄、姚、嬴、姬等。2、氏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3、“百姓”的来历:有单姓、复姓、三字姓、四字姓;常用的姓有100多个。二、人名的民族特色1、一字名、二字名为主,三字名极少见。2、字与名的区别:男女成年后取字,标志着一个人正式步入社会;长辈对小辈、君对臣可以称名;字和名在意思上可以互相联系、补充。3、号的主要作用:取号的风气主要在文人和士大夫之间流行;号比较活泼,而一个人可以有几个不同的。三、人名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