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国文学的守夜人-鲁迅
中国文学的守夜人—鲁迅——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摘要:鲁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的守夜人,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先锋,应该走上十字街头呐喊。他的小说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本文中将其分为旧式知识分子和新式知识分子两类。这里以《孔乙己》、《白光》、《孤独者》和《狂人日记》为例,结合与庸众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自欺欺人,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却只能站着喝酒;陈士成追名逐利,落榜十六次后追着白光去找先人留下的财富;魏连殳不断地批判、思索,在孤独中灭亡;狂人从史书的字里行间看出了“吃人”二字,清醒着反抗。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但同样受到来自周围的看客、庸众的娱乐、嘲笑和压制,最终在这个黑暗、吃人的社会以悲剧告终。一、概述1.1“知识分子”含义剖析在谈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话题之前,我们应先给这里的“知识分子”一词框定一个所指的范围。1950年8月21日刊登于《人民日报》的《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指出:“知识分子不应该看做一种阶级成分。知识分子的阶级出身,依其家庭成分决定,其本人的阶级成分,依本人取得主要生活来源的方法决定。”照一般的解释,所谓‘知识分子’即是传统中国社会所称的‘士、士人、士大夫’,或更直接了当的‘读书人’。现在文字、教育普遍化了,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强迫的义务教育,那么,几乎人人都是读书人,满街都是知识分子了。很明显的,我们绝不会以小学生,或幼稚园学生为知识分子的。”亦有人提出,“知识分子是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的群体:首先,当然必须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实际上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其次,必须拥有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理论或比较系统的知识,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或学者。第三,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或职位,而应该关注整个社会,至少应关注本专业以外的领域。第四,必须具有批评精神。”在鲁迅勤于写作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能读书识字之人依旧不算多。在当时,若要求知识分子为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的某方面的专家学者,关注整个社会,又有批评精神,恐怕条件过于苛刻,导致这一群体的数量会非常有限。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界定为普遍的“读书人”。1.2鲁迅与知识分子在鲁迅的小说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大体地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旧式和新式(对鲁迅年代而言)两大类。旧式的知识分子指未受到来自西方思想影响的传统士大夫、读书人形象,有着强烈的封建道德意识和官本位思想,不能睁大眼睛看世界,往往堕入自欺欺人的大泽;新式的知识分子指能睁眼看世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关注社会,具有批判精神的读书人。然而成为新式的知识分子并不代表优于旧式的多少,能睁眼看世界并不代表就能看清,具有批判精神并不代表就能思考透彻和行为恰当,西方文化思想也并不代表正确和权威。鲁迅的小说充斥着沉默、冰冷和怀揣希望的矛盾,小说中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亦是如此。鲁迅对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青年,是抱有非常高的期望的。然而他又与许多知识分子有着许多冲突和矛盾。他认为,很多读书人无法证实自己的残缺性,如许多激进文人其实残留着封建道德意识,虽然拿着西洋教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就是新的。而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浓厚的封建意味,鲁迅在表现出嗤之以鼻的同时也有着悲哀的同情。二、鲁迅小说中的新旧知识分子形象2.1饱受荼毒的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和陈士成是一样的旧式知识分子,来自底层社会,受着统治阶级的压迫。然而真正把他们压垮的并非表面上的统治压迫,而是社会送赋予他们的思想理念。他们不识柴米油盐,死钻书袋,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得,在他人和自己给予的嘲讽中凄凉地死去。《孔乙己》家里对主人公的介绍始于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过去,穿长衫是有文化有身份的上等人,而着短衣的是穷苦劳动者。然而孔乙己既没有能让自己坐到穿长衫的人中间的经济条件,又带着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和架子,穿着长衫同做工的人一起站着喝酒,形成了一种强烈而怪异的反差,成了庸众的一个娱乐中心,看客的牺牲品。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孔乙己,在最后一次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完最后酒后,过了年关,过了中秋,又过了年关,也再没有出现。“我”在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悲剧带着传统儒者的影子。他不能正视这个世界、正视自己的现状,堕入了瞒和骗的大泽,自欺欺人,蒙蔽双眼,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带着迂腐的倔强,念叨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儒学造就了官本位,在孔乙己没有进学,抱着读书求功名的思想,无疑是走上了死路,然他又不会营生,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便开始了碌碌无为和偷窃。看客在孔乙己的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庸众尽情地取笑他,以之为乐。孔乙己活在看客中间,无法忽略这些嘲笑的声音,窘迫地挣扎又挣扎,却无法逃离这些阴影。他不能睁着眼睛看世界,没有强大的内心,想逃避又无可逃避,只得一遍遍地受着庸众话语的凌辱。“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1]这一句将孔乙己人生的窘迫与凄凉写得淋漓尽致,带着作者的悲悯和无奈。人们已普遍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评价拜伦对他的不觉悟的英国同胞的态度的话赠与了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白光》里的陈士成,一心想考取功名,却落榜十六回,最终将自己送上了绝路。开篇陈士成去看县考的发榜,很早便赶去,反复细细搜寻,等到看榜的人尽数散去,依旧未找到自己名字的陈士成“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他“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经过反复十余次落榜,他已经被打击得完全绝望。关于上榜后的一切幻想,“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在没有陈士成这个名字的榜上完全破灭。儒学造就了官本位,旧式封建理念让传统的儒者追求钱与权,而非放眼看世界、关注民魂和民族的发展。在耗尽岁月与精力却未能得到黄金屋的时候,脆弱的精神世界便崩塌了。在《白光》一文中,看客的形象并不明显,但是依旧死死地追赶着主人公。一句反复在他耳边响起的“这回又完了”,让陈士成阵阵发冷,而从地下挖出的头颅“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也道出那声骇人的“这回又完了”。他害怕嘲笑,害怕社会对他的否定。然而也是他自己的封建儒家思想将自己拖进了视自己为讥讽娱乐中心的看客群,在得不到功名利禄时狠狠地自我否定。他无法跳出这个怪圈,无法睁开眼睛看清自己和世界,无法挣脱看客的视线,以至于生出幻觉,追寻着祖上留下的宝藏和希望,最终死在了河里。陈士成的遭遇是一个纯粹的悲剧,赤裸裸地揭露了儒家官本位思想对人的吞噬和残害。然而陈士成不是唯一一个悲剧,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落榜读书人的崩溃与疯癫,“寓在这里的杂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2.2孤独苦闷的新式知识分子《孤独者》收录在《彷徨》中,是一部描写新式知识分子的小说。它的主人公魏连殳和“我”都是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有着更深刻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中心人物和叙事者都是鲁迅思想的投影。他们辩论,他们思考,他们坚持,他们改变,反射出鲁迅的自我思想斗争与自我精神批判。在旁人眼中,连殳是个古怪、矛盾的人:“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2]。而连殳的孤独正是因为周遭人们都将他视为“异类”,无人理解,无人真心相陪。连殳自我矛盾着,作者也通过连殳和“我”表达了他的自我矛盾。从连殳和“我”讨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对哭这个行为背后意义的探究,以及连殳在信中对是否应该继续活下去的叩问,到处充斥着无解的矛盾。这样抑或那样,每一个面都是作者的思维活动。作为知识分子,连殳和“我”都不曾停止思考,不曾停止寻求生死的真正意义,不曾停止寻找某条期望中的出路,也不曾停止孤独。《孤独者》中的看客众多。从开场的送殓到结尾的送殓,形形色色的近亲远亲对其斜眼睥睨。连殳回来给祖母送葬时,“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摆好了阵势打算在丧葬礼仪上让言行西式的连殳就范,却没想到连殳并未反抗,只答一句“都可以的”,另看客面面相觑,惊讶不已。“我”帮走投无路的连殳四处托人寻生路时,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与攻击。当连殳当上杜师长的顾问,“每月的薪水就有现洋八十元”[3]时,又有远亲为了房子要把孩子过继给他。然而连殳未存下一丁点钱,每月进多少,出多少。两位知识分子的清醒造成了他们与外界的隔阂,庸众的冷漠、无知与贪婪,世人对他们的不理解化为了对他们精神的折磨。然而他们终究是比孔乙己一类人更坚强的。虽然“我”在面对同样来自知识界的抨击时选择了沉默,但连殳能过滤掉庸众的眼光,沉浸在自己冷静的思考中。然而这份思考过于阴冷,过于黑暗。连殳承受着自己的孤独,虽然一遍遍地质疑,但最终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对外界进行消极的反抗,玩世不恭甚至以复仇的心态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提到“独异个人”和“庸众”对立。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中说到“个人的自大”和“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便是与“独异个人”和“庸众”相对应。鲁迅说拥有个人的自大者“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动,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这些独异个人便由此心生孤独。当“我”说“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时,连殳回答,“你说:那丝是怎么来的?”连殳为自己设下孤独的屏障,然而这屏障又是如何升起的呢?独头茧的每一条丝都是来自个人觉醒与庸众思想和残酷现实碰撞而生的孤独。2.3犀利抗争的新式知识分子既然在本文的开头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普遍的读书人,那么我们也应当把《彷徨》中《狂人日记》的狂人划入讨论范围之内。无疑,这位狂人属于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具有批判的精神,用全局的眼光看世界,注重民魂,关注新生的力量,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吃人本质。他与连殳同为新式知识分子,但比连殳更为激进,更勇于抗争。《狂人日记》从一个妄想症患者的角度出发,整个世界看似荒诞,看客的形象也不同起来: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小孩子也学了大人的样议论狂人,家里人装作不认识他……狂人对周围的庸众时刻保持着警惕,不停思考。“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看透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看透了孩子被长辈教得也学会了怎样吃人,看透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一事实,怀疑自己也曾吃过人,然而,这位主人公没有像《孤独者》的连殳那样在沉默中灭亡,而是试图劝止大哥吃人的行径,放声大笑,表明自己并不怕,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看客们虽然牵制着他,但是因为狂人内心之强大,信念之坚定,不惧怕一切恐怖,狂人对庸众嗤之以鼻,为社会的将来奋起反抗,看客对他来说便如草芥一般。只是狂人头脑越是清醒,外界对他的不解与压制便会越强烈,让他不得自由行动。狂人狂时之模样大抵是鲁迅比较希望看到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拒绝伤害无辜,敢于反抗一切压迫,警惕大中华主义和专制主义,注重民魂,走上十字街头呐喊。但是,在全文开头、日记之前,有一段介绍的文字,里面说“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也就是说,当整部日记被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狂人已经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治愈”、同化,仿佛成为了看客中的正常人。这也是狂人这个知识分子结局的悲哀之处。三、总结孔乙己、陈士成那样的旧式知识分子被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束缚住了思想,没有背景又五谷不分,一个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偷着东西丧了命,一个为仕途发了疯投了江,都终究被这个黑暗的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的守夜人-鲁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