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5)读者范围广。(6)手写或者印刷。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易于表达民意舆情。(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4.香港近代报业的宗教类中文报刊《遐迩贯珍》(1)1853年8月1日创刊,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1856年5月停刊,出得迟,关得早。(2)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热点,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3)宗教性减弱。因为中国香港可以直接传教,不必依靠报刊。(4)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5)对太平天国运动追述性报道。5.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经过:英国伦敦布道会派来威廉·米怜充当马礼逊的助手。经过八个月的考察,米怜向马礼逊建议在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因为马六甲与中国很近,周围居住着大量的华人,和广州来往方便,见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到中国并非难事。于是,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威廉·米怜自创刊起一直担任主编,并以“博爱者”为笔名。《察》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发散。1821年2月因米怜病重停刊。宗旨:阐发教义,介绍《圣经》文章,宣传西方文化特点(1)附会儒学,借儒学之口宣传基督教教义,认为二者相通相汇。但是并没有深入理解儒学。(2)文章写作运用章回体(3)写作方法经常用自家人的口吻讲话,拉近关系。6.简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经过: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宗旨: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特点:(1)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自大骄傲的排外心理。(2)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人的思想,让国人摆脱视西方为蛮夷的落后思想观念。(3)擅长取悦读者,以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4)讲求宣传方式,如用书信的方式展示西方文明,编纂一些小故事。7.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著有《弢园文录》,《弢园文录外编》等。(2)论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A办报的目的和意义:是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的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同时也开政论性报刊的先河。B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慧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请于内。C新闻自由: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D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E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得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8.报章文体怎样形成,有何特点。形成: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首先是在王韬的《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之前,我国仍流行的是桐城派的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报章文体出现了。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常带有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9.苏报案的基本情况。开端:6月1日,《苏报》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革命书》等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过程:上述断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进行抓捕。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开始会审“苏报案”,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为被告的审讯开始了。结果: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10.《时报》简要介绍(1)是戊戌政变以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在上海创刊。早期的《时报》曾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言论阵地。(2)也是第一家在评论,编辑等各项业务上勇于创新的报纸。(3)将时事短评移植于日报;(4)设置“北京特约通讯”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为其撰写新闻通讯;(6)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用字号区别新闻重要性,便于阅读。“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5)设置报纸周刊专版;(7)改变书本式的旧的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的版面模式。采用两面印刷,彻底摆脱刊的形式,报刊分家。11.“横三民”与“竖三民”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该报编辑力量雄厚,其中宋教仁用“渔父”,“桃园渔父”的笔名发表政论,深受读者欢迎)。《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办报精神相同,史称“竖三民”横三民:《中华民报》、《民权报》、《民国新闻》1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二次革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也被沉寂剿灭。一些原本拥袁的报纸也因“城门失火”被殃及。在上海租借内出版的的《民立报》,《民权报》等,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有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因而成“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打扫荡称为“癸丑报灾”13.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忧国忧民,记载重大事件,针砭时弊,经常入木三分。(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思想:(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4.邵飘萍的对新闻活动的贡献。贡献:(1)他即办报社也办报纸;即精通采写业务也善于经营管理;即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称其为新闻全才。(2)组织东京通讯社;担任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京特别通讯”;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3)1918年10月4日北京大学的新闻研讨会成立,这是中国将新闻学视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邵飘萍为专任导师。他的名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也是讲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的。15.简要评述《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贡献。创办经过:三阶段(1)1915年9月——1917年12月:陈独秀主撰阶段。(2)1918年1月——1920年5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3)1920年9月——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机关刊物贡献:三破三立(1)立民主,破礼教。大力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思想,新道德,批判中国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并针对当时的尊孔复辟逆流展开批判孔孟之道的斗争。(2)立科学,破迷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要倡导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和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愚昧现象。(3)立新文学,破封建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16.工人报刊(1)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音》、《劳动与妇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2)《劳动界》该报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以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为榜样,鼓动工人联合起来结成团体,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团结斗争。还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的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信息,促进工人觉醒。(3)《劳动音》着重反应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发表评论,给予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4)《劳动者》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存在无政府主义倾向和工团倾向。(5)《劳动界》被工人看作是政府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批刊物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17.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大副刊①1918.3.4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②1919.2.7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为发展新闻学做出了贡献。③1919.6.6上海《国民新报》副刊“觉悟”,这个副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阵营。④1924.12.5《京报》副刊。【传播新思想,新知识起到了巨大作用;对解放人们的思想,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历史前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简述中国广播事业情况早期外国人办:(1)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但没有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故被取缔。(2)同年五月底,美商新孚洋行也在上海办起广播电台,因经费拮据而停办。(3)美商开洛公司又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并与《申报》合作,是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座。国人自办:(1)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7年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北京广播无线电台播音。(2)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了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是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年3月18日。后期:(1)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并开播。呼号为XNCR。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2)1943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因大型电子管被烧坏而不得不暂停播音,直至1945年9月5日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