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各主要体检项目的临床意义1一、血常规:主要检查血液中红细胞、血色素的含量,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及血小板的数量。有助于了解有无贫血、感染、查找出血的原因及异常形态粒细胞等。(一)、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正常值:红细胞男性:4.0~5.5×1012/L女性:3.5~4.5×1012/L血红蛋白男性:120g~160g/L女性:110g~150g/L临床意义:1、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增多一般经多次检查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就可认定为增多,原因为:1):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2):缺氧见于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3):促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多: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2、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减少低于正常值的低限,通常称为贫血。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轻度:90g/L≤血红蛋白<参考值底限中度:60g/L≤血红蛋白<90g/L重度:30g/L≤血红蛋白<6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贫血的原因为;1):生理性减少见于儿童和孕妇。2):病理性减少见于:A、红细胞生成减少a、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组织容量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原因未明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伴发的贫血。b、造血物资缺乏或失利用缺铁缺铁性贫血(最常见)铁失利用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NA合成障碍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各种巨幼细胞性贫血B:红细胞破坏过多a、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b、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c、失血急性失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慢性失血性贫血(二)白细胞(WBC)正常值:(4~10)×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10×109/L称白细胞减少。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在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因此,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就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1、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两类: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反应性增多见于:A;急性感染或炎症B: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以及血管拴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C:急性溶血D:急性失血E;急性中毒F:恶性肿瘤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A:粒细胞白血病B: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行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中性粒细胞减少A: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粟粒性结核。B:血液系统疾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白血病等。C:物理、化学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品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D:单核-巨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E: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增多A: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结核、梅毒等。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C: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D: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2、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引起)。3、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药)、病毒感染等。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二、尿常规:了解尿中是否有蛋白、尿糖、红、白细胞及尿比重等异常情况,由此有助于发现肾、尿路和膀胱是否有炎症及糖尿病等疾患。1、尿糖(GLU):正常情况下尿糖为阴性,定性检查阳性时称为糖尿多见于:1)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3)肾性糖尿: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血糖正常。4)假性糖尿:尿中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和一些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斯匹林等的浓度增高时,尿糖定性检查也可出现阳性反映称为假性糖尿。2、蛋白尿(PRO):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见于:1)、肾炎、肾小球肾病、肾盂肾炎;2)、肾脏化学性损伤:如金属盐类(汞、镉、铀、铬、砷、和铋)或有机溶剂(苯、四氯化碳)以及药物(磺胺、卡拉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引起的肾脏损害。3)、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血性疾病。4)、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受寒和精神紧张时可出现蛋白尿,但一般尿蛋白定性检查不会超过(+)。3、尿胆红素(BIL):正常情况下,尿胆红素定性检查呈阴性。如果定性检查呈阳性反应称为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胆道的结石、炎症、肿瘤、良性狭窄引起)及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的炎症、药物性肝损害、肿瘤等)。4、尿胆原(URO):尿胆原是胆红素在肠道的分解产物,正常情况下做定性检查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尿内尿胆原增多见于:肝功能受损、体内胆红素生成亢进且胆管畅通者(内出血或各种溶血性疾病)、肠管回吸收的尿胆原增加(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等。5、酸碱度(PH):正常尿液一般呈弱酸性,其PH值约为6.5。酸度增高:如酸中毒、发热或服用氯化铵等药物、糖尿病、痛风、白血病的病人有时尿液也可呈酸性。碱度增高:如膀胱炎、碱中毒等。6、尿比重(SG):正常值在1.003~1.030之间。比重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糖尿病。比重减低: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7、尿隐血(BLD):正常尿中红细胞数不超过3个/高倍视野。如超过3个,而尿的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或血友病等。女性月经期体检时尿被经血污染也会出现镜下血尿。8、尿酮体(KNT):酮体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定性检查为阴性。尿中酮体增高称为酮尿。见于:1)糖尿病性酮尿。2)非糖尿病性酮尿:在儿童可因为发热、严重呕吐、腹泻、未能进食等出现酮尿,在妊娠妇女可因严重的妊娠反应、妊娠剧烈呕吐、子痫、重症不能进食、消化吸收障碍等尿酮体呈阳性反应。9、亚硝酸盐(NIT):一般无太大意义。10、白细胞(LEU):正常情况下尿中白细胞不超过5个/高倍视野。如超过5个/高倍视野称为镜下脓尿。根据其增多的程度标记为(+)~(++++)。尿中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等。男性要注意前列腺炎症。三、乙肝两对半:乙型肝炎存在三种抗原,即HBsAg、HBeAg、HBcAg,由三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三种抗体,即HBsAb、HBeAb、HBcAb,因为HBcAg在血清中不易检出,通常只查其余五项,称两对半检查。其意义在于了解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是否需要打预防针,还是已经有了抗体(具有防御能力)。其临床意义详见乙肝知识宣传(下附的简报)。四、肝功能:1、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2~22umol/L2、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值:2~7umol/L3、间接胆红素(没查):正常值:1.7~10.2umol/L临床意义:总胆红素升高表示有黄疸,如果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为阻塞性黄疸(胆道的炎症、结石、狭窄、肿瘤引起);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为肝细胞性黄疸(肝炎引起)。4、总蛋白(TP):正常值:60~85g/L5、白蛋白(ALB):35~60g/L临床意义:蛋白在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时,蛋白减少,常见于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癌等。最早减少的是白蛋白,白蛋白持续下降者预后多不良,白蛋白减少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6、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0~40U/L7、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4~45U/L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表示肝细胞受损,多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8、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40~160U/L。其升高多见于阻塞性黄疸及骨肿瘤。9、r-谷氨酰转肽酶(r-GT):正常值:7~50U/L。其升高多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酒精性肝损害等,急性肝炎可轻度升高。五、血脂4项:了解血脂情况,有助于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等的诊断。1、总胆固醇(TC):正常值:3.1~5.7mmol/L.2、甘油三脂(TG):正常值:0.56~1.7mmol/L.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增高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脂肪肝。3、高密度脂蛋白(HDL):正常值:1.1~1.9mmol/L,是人体预防冠心病因子,其值减低者易患冠心病。4、低密度脂蛋白(LDL):正常值:2.1~3.1mmol/L,其值增高者易患冠心病。六、血糖:及早发现糖尿病。正常值:3.6~6.1mmol/L。升高见于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等。七、血尿酸:是诊断高尿酸血症、痛风病的主要指标。正常值:90~120mmol/L。八、血肌酐、尿素氮:肾实质损伤的指标。正常值:尿素氮(BUN):1.8~7.1mmol/L。肌酐(Cr):50~120umol/L。升高多见于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的晚期等。也可见于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时。九、肿瘤相关物质(TSGF):用于多种肿瘤的筛查。特异性较高,也会出现一些假阳性,但是如果动态监测仍持续阳性,应高度怀疑肿瘤的存在,必须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十、胸透、胸片:可了解双肺、心脏、纵膈情况,对肺部疾患,心脏病、胸膜病变等诊断有特殊价值。十一、心电图:可判断心率、心律情况及心肌缺血与否,是心律失常,冠心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窦性心律不齐、早期复极综合症、LGL综合症多见于正常人。十二、B超:目的在于判断所查脏器是否有占位病变、炎症、结石等异常,尤其对占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肾结石等有特殊意义。健康教育简报2001年第17期什么样的乙肝需要治疗?(上)目前,我国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有一亿二千万,且多为慢性携带状态,也就是说,这些人中绝大多数要终生携带病毒,而只有少数人有望将病毒自然清除。乙肝病毒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破坏,而是通过一种间接机制,先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然后在免疫系统攻击病毒的同时引起肝细胞损害。因此,携带乙肝病毒是否伴有肝损害,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如何。我国超过60%的携带乙肝病毒的人群是由母婴传播而来,这些病人感染乙肝病毒的时间很早,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时就已经接触到了病毒,结果免疫系统就将病毒误认为是“自身”的物质而不加以排斥,这叫做“免疫耐受”。有些人的免疫耐受非常彻底,尽管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但免疫系统对此无动于衷,病毒自身也并不造成肝细胞破坏,因
本文标题:主要体检项目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