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贵州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姓名:范莉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刘菲20070601贵州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作者:范莉娜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陈朝隆.陈敬堂民族旅游的文化透视2004本文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基础,对民族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作了探讨,并就民族旅游开发中关于文化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2.期刊论文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3,29(1)民族旅游在云南旅游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的特定场景中.族群意识借助于民族身份的再认同被强化.甚至比以往更强烈.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云南的民族旅游推动着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得以不断展现.而且为族群文化的复制、再造和再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场景和舞台.3.期刊论文张瑛.ZhangYing民族旅游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与管理的作用--以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为典型案例-广西民族研究2006,(1)本文运用人类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以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社会文化冲击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并对如何在建立民族文化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良性互动机制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管理调节职能,保证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探讨.4.期刊论文窦开龙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1)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民族旅游又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化.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的各层次表现,并且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中存在的不良变迁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使两者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对策.5.学位论文李天翼民族旅游社区参与的“工分制”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苗族社区为个案2007民族旅游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旅游形式。然而对于各个民族旅游地社区来说,由于民族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更多由政府、旅游局和旅游公司等外在部门来主导,因此在旅游开发中,村民在旅游决策、管理和收益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地位。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苗族社区的民族旅游开发却是个社区参与旅游的特殊案例。上郎德苗族社区实地调查表明,主要由村民自发起来、全民参与、采用以“工分制”为基础、集体分配为形式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真正实现了村民对旅游经济、管理、决策的全面控制。该模式不仅确保了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收益,也激发了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同时,本论文从苗族与社区历史、斯科特“安全第一”的农民道义生存伦理以及苗族文化传统等三个角度对这种特殊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成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还发现,以“工分制”为基础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对上郎德苗族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正效应,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当然,苗族传统的性禁忌是影响村民全面参与旅游的一个显要因素。通过上郎德苗寨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开发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那些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少数民族村民也完全有能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因此,上郎德苗族社区的“工分制”社区参与模式可以为我国民族村寨的民族旅游开发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并起到借鉴的作用。6.期刊论文兰海.石培基.周生超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甘南州玛曲县民族旅游开发-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新、奇、特、异的地方文脉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甘肃甘南州玛曲县为例,通过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文脉资源,分析了地方文脉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7.期刊论文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6)节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绚丽色彩、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节日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突出表现形式.目前,运用节日的方式主要有:在原生地直接展示,在异地进行移植性的集中开发,丧失节日民俗的民族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重新建构等.笔者认为,研究民族节日符号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着的诸如传统的变迁和保持等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8.学位论文高婕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寨为例2009本文立足社会学研究视角,以文化再生产理论和涵化理论为依据,从开发旅游的民族村寨发生的文化变迁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以旅游开发为界对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民族认同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变迁进行研究,并分析民族旅游以何种方式、从哪些途径对民族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而探寻如何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的开发性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以此推动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br 第一部分,从文献上回顾了国外、国内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对民族旅游、民族文化变迁及保护的有关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假设。br 第二部分,调查地概况及样本特征。br 第三部分,概述调查地旅游开发前民族传统文化的样貌,然后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民族认同及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并从主体、形式、过程、顺序等角度总结变迁的特点。br 第四部分,分析民族旅游通过怎样的途径对民族文化变迁产生影响,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体制上的影响途径:“工分制”与现代旅游管理的巧妙结合;(二)形式上的影响途径:通过“复兴”、“开新”等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三)结果上的影响途径;民族旅游引发的文化交流与涵化。br 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给出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开发性保护的策略建议,即民族文化保护的动力系统应源于主体自致,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应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互动关系,应正确对待民族成员身上的民族性和现代性。br 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基于以上研究,给出本文的结论:(一)民族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扩大再生产。(二)民族旅游对苗族文化变迁产生的积极影响大于其消极影响。(三)民族旅游可以成为促进苗族传统文化复兴和保护的有效方式。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还对一些未尽的问题进行了讨论。9.期刊论文暴向平.刘建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开发-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文章以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关于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论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全面、协调的发展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原则.10.期刊论文韦复生.WEIFu-sheng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1898a119-5611-47ad-a92f-9df600f0a9e0下载时间:2010年9月19日
本文标题:贵州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