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16﹡青山不老(教案)兰考县孟寨乡憨寺小学李寒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16﹡青山不老执教人:兰考县孟寨乡憨寺小学李寒良【人物原型简介】高富是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大队的造林专业队长。1967年,当时已65岁的高富,动员了陈壁、祁五满、王润五、宫二小、申忙、袁二喜6个老汉组成了老愚公造林专业队。7个老汉一条心,他们决心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把八角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全部披上绿装。经过16个春秋的苦战,共造成片林7163亩,四旁植树7.5万株,先后绿化了3座沙梁、10条荒沟、7华里公路,使昔日荒山沟岔变成了一片林海。1983年7月,中共神池县委、县政府为他树立造林功臣碑,并立传写入县志。【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教学重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教学准备】钻研教材,根据教材重难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在这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一位81岁的老农却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6课—青山不老。板书课题,齐读。这篇文章源自于《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在1983年写的一则消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的故事,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梁衡曾这样描述: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1.打开书68页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感悟十五年创造的奇迹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2.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1.认识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思考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2.将学校与3700亩林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敬佩)。(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出示句子: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预设: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3.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1.师:这是梁衡在采访中发现的一名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的几页内容:(出示手记课件)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手记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当你的眼前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动笔写下你对老人的看法。交流感悟。2.师: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课件展示绿意葱茏的图片)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推荐一生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四、提升——铭刻一种敬意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默读课文6、7自然段。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生:……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7.“青山不老,感动中国!”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老人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位植树英雄——马永顺老人,他有着和高富一样的情怀,2009年被评为百位感动中国人物。(课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五、拓展——影响你我他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2.作业:(1)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用如下句式写写: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爱护花草……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16﹡青山不老大环境──恶劣无私奉献奇迹﹛小环境──艰苦造福人类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张燕【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重难点】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设流程】一、导入课文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1.自读课文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生:1.外表:旱烟瘦小2.年龄:65——813.居住环境:孤独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受老人的壮举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预设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预设二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预设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
本文标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