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乐至中学2012级高三水平测试题(八)教师
1乐至中学2012级高三语文水平测试题(八)第Ⅰ卷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A.跻.身同侪.针剂.济.济一堂光风霁.月B.殓.葬眼睑.验.收横征暴敛.勤俭.节约C.禅.位阐.述忌惮.箪.食壶浆殚.精竭虑D.凄怆.寒伧.创.痕沧.海一粟踉踉跄.跄【答案】D(AjīcháijǐjǐjìBliànjiǎnyànliǎnjiǎnCshànchǎndàndāndānDchuàngchēnchuāngcāngqiàng)本题考察的是形似字。其中“同侪、殓葬、眼睑、箪食壶浆、殚精竭虑、创痕”都是容易读错的。“创”还有一个读音“chuàng”(开始或初次做)没有考查,要收集整理。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装璜震聋发聩吹毛求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B.重叠怙恶不悛不落巢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C.坚韧挺而走险以老卖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藐视独占鳌头湮没无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答案】D这道题主要利用同音字、形似字设置陷阱,考查学生对其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正确使用,及时积累。A璜—潢震—振B巢—窠C挺—铤以—倚。其中,“装潢”一词,最容易错,一定要准确记忆。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发具有实际用途的科学知识,而仍然沉溺..于审美文化的民族传统,其结果是有害无益的。B.王熙凤一出场,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全身珠光宝气,真是俗不可耐。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D.王老师工作态度很热情,有耐心,总是不胜其烦....地给同学们讲解习题。【答案】A(A.“沉溺”指深深地陷入某种境地;“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B.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这里望文生义误解为“佩戴的玉石珠宝”。可改为“珠璧交辉”。C.“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仰慕,与要努力攀登书山、不能止步的语境不符。应改为“望而却步”。D.“不胜其烦”意思是不能够忍受烦琐的事务。而句子的意思是说王老师工作态度很热情,有耐心,不怕烦琐,与不胜其烦的意思正好相反。应改为“不厌其烦”。)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B.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C.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D.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2【答案】CA.“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重复;B“能否”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对应的结论也应该是两个方面,而“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前后明显不对应。D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加“我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5.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答案】C(牵强附会,不符合文意.这里只是说睡梦,没有体现出。窗的审美功能”来。在“绿窗春梦轻”、午窗残梦鸟相呼“这些诗句中,“窗”之所以具有审美功能,是因为人们把它作为凭借,“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人人的意识”中。离开了“窗”这个内外相连的凭借,就与“窗的审美功能”无关了。)6.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3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答案】C(“通”,理解为“贯通”不恰当,应理解为通透;说“为了把……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也不恰当,李渔作“观山虚牖”的目的是把窗外的景致纳入到。尺幅窗、无心画”中。)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答案】D(对“化实为虚”的理解不当。原文。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是说粉墙和修竹的搭配上“实”了一些,如果在墙上开一方漏窗,就起到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同时,“化实为虚”是一种审美观,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的做法”。)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①锻炼:打铁。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4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答案】B去:离开,引申为“消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CA项都是介词,译为“因为”;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D项都是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答案】DD项“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老子说:缤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百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赓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
本文标题:乐至中学2012级高三水平测试题(八)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