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1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学习“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专题体会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下面,我主要是谈一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学习体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谈到城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化这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没有城镇化这个概念,其实,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也有人认为,城镇化是指非农化。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城市化,简单说就是指城市的产生和生长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有三方面的涵意。其一是人口的迁移,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迁移,其二是地域的转变,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变,其三是产业结构的转换,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经过三个阶段:1、自由放任阶段(1949-1956),新中国建国初期,2我过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城市化水平很低,城乡流动相当自由,没有任何限制,城市及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供应,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做到同步发展,是没有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的城市化。2、反城市化阶段(1956-1978),文革中的“大跃进”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家机关干部下放农村劳动,出现了非正常的城市人大批口向农村迁移的现象,通常被称为反城市化阶段或逆城市化阶段,它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3、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1979-现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加上乡镇企业的崛起,国家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使得大、中城市日益膨胀,小市镇如雨后春笋,城镇规模、数量的发展十分迅猛。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在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已达80%。但同时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说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相适应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没有发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当前中国城3市面临着就业饱和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庞大的矛盾,如果听任农民人口流入城市,不仅牺牲了农业,而且无助于城市的繁荣。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出现了诸如环境恶化、交通阻塞、治安混乱、就业岗位不良竞争、资源浪费、能源紧张及大量耕地抛荒、耕作粗放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合理健康地发展。所以认真研究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仅十分重要,也是非常紧迫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方向。这种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可以概括为“离土不离乡”,即所谓的就地消化,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建设小城镇和小城市,使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因此说,中国的城4市化道路是城市化、农村城镇化与非农化并举,这是在中国国情下的特有的现实抉择。通过对十六大报告中有关城镇化论述的学习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发展第三产业,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一般占总就业人数的60%左右,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已成为劳动就业和就业增长的最主要部门。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仅为20%左右。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不同层次上缓解中国富余及新增人口压力,使城市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组合和流动,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发展农村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服务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生活在喧闹、拥挤的大城市中的群体,愿意去农村度假、农村旅游、品尝农家饭、追求田园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髦的休闲和娱乐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2、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从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企业的高度自主权使得企业能根据市场5需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展乡镇企业不仅能大量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对城市的压力。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了推进乡村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一是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建立乡镇企业开发区,作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进行重点建设。二是要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重点发展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和市场调节,优胜劣汰的兼并、联合,提高其与城市企业的竞争能力。还要大力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引进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逐步具备与国际经济企业竞争的能力。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应以股份合作为先导,立足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即可对原有乡镇企业进行改建,以吸收更多的资金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又可以利用农民个人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是富民的一个有效渠道,它为企业的资金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开创了新的不受限制的资金来源渠道,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四是要城乡联营发展乡镇企业,这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企业有大6批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到农村联营厂传授技术和指导生产,农村大批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进城市工厂去学习操作技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五是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依托资源发展转变为依托市场发展。把乡镇企业推向市场。这样才能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3、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生产力空前发展,农村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他不仅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交换场所,同时也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运输、加工等方面的服务,提供乡镇企业的聚集点,为农村兴办企业和剩余劳动力进镇办店提供各项基础设施,是聚集农村经济能量的引力源。因此,中国城镇化必须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新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使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4、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创建一套新的城乡调节机制。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靠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来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在农村内部自行消化,会引发诸如“民工潮”7等农村病。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不会加强城市病,在可控的范围内反而会给城市带来繁荣。按现代化标准来看,我国城市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才能表明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或者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按此衡量,我国还需要使占人口的40%(约5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市化任务十分艰巨。下一步的改革应是放宽农村人口向小城市的迁移控制,允许有经济实力并能找到就业门路的农村人口迁入小城市定居。在大城市中建立“就业许可证”制度,逐渐替代户籍制度,用来管理大中城市的社会秩序。同时,应逐渐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以利于全国性的社会合理流动。因此,新的城乡调节机制应具备有效、灵活、统一、连贯的特点,将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结合起来,以取代仅靠行政手段运行的城乡调节机制。5、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小城镇。全国各地随着区域条件的不同,特别是经济水平的差异等,其城镇化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从全国着眼,地域各异规律是十分明显的。我国东部地带,集中着全国大多数的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化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也很快,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带,乡镇企业迅速掘起。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迟8缓。这一地区大、中城市已经饱和,应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中部地带有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但为数较少;一些小城镇也有所发展,但其城镇发展质量较差,整个城镇体系不健全。中部地带的城镇化发展,应采取在改造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有重点地发展一大批大城市,加强中心城市的依托与主导作用,建立优化的区域镇体系。我国西部地带是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带。这一地带城市少而小,功能低,效益差。这与其生产力水平低,自然条件及交通、投资、生活、就业等条件差,文化科技落后,信息闭塞及发展资金短缺等是分不开的。这些方面制约着这一地带城镇化道路与中部、东部的差异性。西部地带加快城镇化步伐应从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不可以人为地限制城市发展规模。在不发达的地区不宜从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在现阶段条件下分散布局会导致有限的资金零散使用,降低效益,不仅形不成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还会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要优先重点发展几个适宜的中心城市,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点;通过中心城市的建设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带动本地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起飞,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从不同的地带条件看,又各有其特殊性。所以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可能采用一个固定模式,因此,坚持城镇化发展方针,一定要结合9各地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这对于我们选择出符合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城镇化道路是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加强西部开发建设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克服。比如,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使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由于它固有的资金、人才、管理上的劣势,而过多地依赖资源。再加上乡镇企业由于数量庞大、布局分散、规模小、相互竞争等因素,不能很好地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程。以上是对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学习体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