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选修Ⅲ《旅游地理》第三章旅游规划教学指导意见解读温州中学雷鸣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地位1、本章的主要内容“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地位2、本章各节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一、发展旅游业的意义●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二、旅游规划的作用三、旅游规划的类型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一、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旅游资源评价●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第三节旅游规划一、旅游规划的目标二、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三、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地位3、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旅游规划”是全书重要的章节之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本章内容的核心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在本章中通过“旅游规划”这一课题更直接地体现了出来。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在学习了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基础知识以后,讨论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由于这条“标准”从一个较为特殊的产业出发,讨论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因此,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有较大的促进意义。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长各部门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国际交往和祖国统一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和文明社会福利和就业水平提高社区保护和建设国际交往和祖国统一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和文明社会福利和就业水平提高社区保护和建设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等▲负面影响:破坏生态环境、滥用土地、破坏文化遗产、破坏社区正常生活等▲只要求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影响即可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应针对旅游开发及其影响,来考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讨论▲从政府、旅游企业、旅客等不同层面来综合考虑问题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要求通过实例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评价一个实例▲从实例的个性出发,选取体现实例个性的主要方面加以评价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只要求学生指出生活中常见的旅游资源实例,选择一些主要的开发条件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注意“初步”二字▲把注意力放在综合分析的思路、规划设计的基本做法上▲切不可要求过于规范,过于专业化三、教学指导意见说明及教学建议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了解层次:了解发展旅游业的意义;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理解层次: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关材料制成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发展旅游业的意义。了解教材中涉及的6点意义,但不能陷入单纯结论记忆的误区。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开发规划了解层次:了解发展旅游业的意义;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教学中通过对两类规划的具体方案的对比分析,了解两类旅游规划的内涵、外延和区别。理解层次: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从正、反两方面予以分析,让学生从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教材没有给出相应的材料,教学中要补充一定量的实事材料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通过典型案例或当地实例的分析、讨论,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实例的获取最好是来自当地。②分析应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各有哪些内容。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长各部门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物的保护文化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交流的发展国际交往和祖国统一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和文明社会福利和就业水平提高社区保护和建设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③要讨论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应使学生对旅游业的特性有一些基本了解。因此可组织学生讨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的独特性质。其一,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其二,旅游是一项零散而又综合的服务业。其三,旅游业又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④结合“活动”的开展,完善学生对旅游业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因此,“活动”部分的内容应紧跟其后完成。活动1-1: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活动目标: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活动建议:利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例,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合作探究。有关问题的说明:①本条指导意见的重点是阐述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为使学生能更好的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适当讨论旅游业的特点,是有必要的,但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要冲淡主题的讨论。②为能引导学生就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影响这个问题更好地展开讨论,要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素材,如图片、统计资料。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了解层次:了解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初步掌握全面分析、综合评价旅游资源的方法。只要求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影响即可。了解层次:了解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影响:环境污染突出;生态破坏严重;景观破坏不容忽视。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总结旅游与景区建设的内容,以及总结地理环境的组成,启发学生将两方面内容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只要求学生指出生活中常见的旅游资源实例,选择一些主要的开发条件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即可。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初步掌握全面分析、综合评价旅游资源的方法。①从4个核心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②具体评价时不必对评价的基本内容全面使用,而应从实例的个性出发,选取体现实例个性的主要方面加以评价。③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一般原则、核心内容、一般方法和评价流程。④通过“活动”的开展,渗透课标“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活动2—3桂林市旅游业发展”是正文的地位,需很好的开展。也可以与“活动2-2两种管理措施”结合起来,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角度,展开讨论。第三节旅游规划了解层次: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了解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了解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用层次: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第三节旅游规划了解层次: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了解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了解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①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分析,了解旅游规划的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个性;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②采用案例分析、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六个方面)。③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旅游规划应用层次: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活动3-1旅游规划设计活动目标:巩固旅游规划主要内容;初步学会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活动建议:以当地实例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或对当地旅游规划进行评价。若实地考察有困难,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规划设计。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地位1、本章的主要内容“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2、本章各节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一、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二、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一、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三、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四、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3、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①是前面所学内容的重现与再认证。②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与准备。③是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④是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①从总体上给予把握,以多发性的、危害程度大的、波及面广的、影响深远的我国自然灾害为案例,并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来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采用专题比较、综合比较、中心问题比较、纵向或横向比较等方法,突出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①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是一个地理综合体,要素很多。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②“自然灾害多发区”中,人类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要素。③在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随时间发生着其影响④探究思路: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致灾或减灾――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指导意见说明及教学建议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了解层次: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和趋势。理解层次: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的空间差异。发展层次:结合实例,说明造成自然灾害损失地域差异的地理背景。了解层次: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和趋势。要求:得出“自然灾害损失时间不同、损失不同,近4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一结论。教学时可以利用“1960-1998年全球重大灾害情况统计”的图表,采用数据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获得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和发展“趋势”。理解层次: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的空间差异。教学建议:借助课本中“世界百年来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图,让学生宏观地认识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并引发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具体的思考,分析得出“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导致了不同地域自然灾害种类差异很大;加之不同地域经济基础不同,导致了其自然灾害损失差异巨大。”自然灾害种类:热带气旋、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流行病发展层次:结合实例,说明造成自然灾害损失地域差异的地理背景。根据实例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说明造成自然灾害损失地域差异的地理背景。教学建议:开展好本节教科书中的第二个“活动”(P67)。这也为第二节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活动建议如下:活动1—2自然灾害类型和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活动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及其原因活动建议: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洪涝干旱灾害损失的资料,对自然灾害损失差异的地理背景,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展开讨论。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了解层次: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理解层次: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因素;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灾害及其成因。发展层次:结合实例,综合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其防治。了解层次: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要求说出我国四大自然灾害多发区。教学时可利用课本中的“阅读”(P68)或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通过阅读材料或读图说出我国四大自然灾害多发区。理解层次: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因素;让学生明确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它与位置、地形、气象、气候、水文、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并且,某一类灾害的发生率较高,常与其中某些地理要素密切相关。教学时可以运用地图进行多要素分析,建立区域要素间的空间联系,从而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因素。理解层次: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灾害及其成因。知道我国四大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各自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并能进行成因分析。教学时应首先开展好第一个“活动”(P68“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特点产生的环境原因。“活动”的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引发
本文标题:选修旅游地理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