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鄞州区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zheng2
鄞州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鄞州区旅游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1第一章调查区域旅游环境第一节自然与生态环境一、地理位置和面积鄞州区成立于2002年初,由原鄞县撤消设区而成,是宁波市最新最大的一个经济大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宁波市中部,地理坐标为29°37′~29°57′N、121°08′~121°54′E。东濒象山港、隔港与象山县相接,出象山港口与旅游胜地普陀山遥遥相望;南连奉化市与溪口风景区相近;西枕四明山与余姚市相傍;北与老三区和北仑、镇海两区唇齿相依,距东方大港北仑港不足10km。329国道,甬临(34)省道、盛宁(71)省道、甬梁(59)省道穿越其间,中有鄞县大道横贯全区东西;同三高速公路和杭甬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区西部交汇,附设有大朱家和潘火两出入口,甬金高速公路鄞州段也正在建设中,一俟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与东方大都市上海的交通将更为近便;萧甬铁路贯穿区境中部,并设有铁路宁波东站;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位于境内石碶街道。甬江干流奉化江在境西南三江口接纳了鄞江后蜿蜒北流,姚江自五洞闸入境由西向东傍境而过。全区计有六级航道一条,七级航道九条,水陆空交通堪称便捷。全区国土面积1381km2,其中陆地面积1327km2,海域面积54km2,海岸线长26km。人口742707人(2002年末)。2003年10月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江东区百丈街道迁鄞州中心区钟公庙街道,结束了长期依附江东的历史,从而翻开了鄞州新城建设和经济加速发展新的一页。鄞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仅近5年来就被授予:中国蔺草之乡、中国雪菜之乡、中国浙贝之乡。已数年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其中2002年全国排名第11位。其经济实力更是傲视群雄,后劲十足。一、地质背景地质地貌条件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的背景因素。追溯鄞州的地质历史,中生代前的地质活动几无踪迹可寻,今日的地貌骨架主要奠定于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的大面积的火山活动。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形成现代鄞州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鄞州区旅游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2鄞州地貌、水系格局的主导内营力因子;经风化剥蚀搬运堆积等外营力作用而逐渐雕塑成全区地形东西两冀为丘陵山地中部平原的总貌。(一)地质基础鄞州全境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和新生界全新统年地层。全区境内虽火山岩广布,但东、中、本三部分地层岩性差异显著。西部以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岩---沉积岩系为主,东部以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系和燕山期晚期侵入岩为主,中部则广泛分布全新统滨海相堆积物。鄞州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东北端。褶皱、火山、断裂等构造均有表现。但相对而言。褶皱构造不太明显;火山构造由于断裂和后期外力的改造作用而变得十分模糊;断裂构造却较为发育,常见的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四组,这规定了地文与水系的基本格局。特别是东西部火山岩地区在坚硬的岩性、纵横交叉的断裂带、强烈升降的地壳运动加之地貌外营力的雕刻作用下,形成了悬崖峭壁,群峰叠翠,幽谷飞瀑等壮观的地文与水文景观。鄞西的五龙潭景区就是这种景观的集大成者,使之成为宁波山水风光的一大亮点。中部平原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宁波向斜盆地的主体且为下沉区域,海进时期是一片汪洋泽国,末次海退后便遗留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湖群,遗存至今的东钱湖以其近20km2的水域以及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终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颗明珠。(二)地貌格局鄞州东西两部群山挺拔,溪谷深邃,中部是广袤数十里的水网平原,总体地形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呈马鞍状。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全区由西向东可划分为五个地理单元:鄞西低山丘陵、宁波平原、鄞东丘陵低山、大嵩滨海平原、象山港海域,素有“五山四地一分水”之称。鄞东、鄞西低山丘陵,分别属于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山脉总体呈北东走向。海拔超过500m的低山约占9%,其中大多在鄞西低山丘陵区,多呈陡峭峰脊相对高差200--500m,形成群山峻岭,最高峰为位于鄞奉交界的奶部山,海拔915m,鄞东丘陵低山区的最高峰为太白山,海拔654m。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占91%,东、西两部平分秋色,相对高差一般在200m以下,山体也较为平缓,但火山凝灰岩地区仍有陡峭挺拔的山峰出现。在丘陵山地区多有面积不大的山间小鄞州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鄞州区旅游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3盆地(谷地)分布。宁波平原,夹于东、西低山丘陵之间,总面积约533km2。以贯穿其间的奉化江为界,分别称为鄞东南平原和鄞西平原,都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水系。平原的大部分海拔高程在1.9m~2.4m之间,平均海拔2m左右。其组成物质多为滨海相和泻湖相的沉积物,土质粘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是鄞州水稻和油料的主产区。鄞西平原古林一带又是席草和蔺草的产地。大嵩滨海平原,位于鄞东低山丘陵以东的滨海地带,总面积约有65km2。其组成物质以浅海滨海相沉积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2.2m。大嵩江流经其间,土质呈碱性,是鄞州柑桔的主产区。鄞州海域,位于境域的最东端,属象山港的一部分,面积约54km2。海水平均深度10m左右,平均潮差3.2m,滩涂总面积约12km2,其间零星散布7处石质岛礁,大嵩江口的黄牛礁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里是鄞州海鲜食盐紫菜等的唯一产地。沿海岸线还筑有海塘25km左右,在此能一览独特的滨海风光。三、气候条件鄞州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海洋性较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夏季略长,春秋两季稍短,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年平均气温16.2℃,多年平均降雨量1386mm,年均日照时数2010h,无霜期237d,相对湿度82%。气候条件十分优越。由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湿度、雨量和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有明显变化。全区形成特点显明的四个气候区:西部山区,冬寒夏凉,雨水充沛,云雾多发,云海、雾凇、雨凇等特殊气象景观在杖锡一带可见,同时,由于这里夏温较低,是理想的避暑佳地,丰富的夏雨为潭瀑观景创造了有利条件;东部山区,冬冷夏暧,云雾日多,相对湿度大,非常适宜茶等林木生长,福泉山茶海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其凉爽、云海、日出诸景无不是特殊天气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中部平原区,冬冷夏热,水热同期,能促进茎叶类植物旺盛生长,物产富饶,可游期长。鄞州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鄞州区旅游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4同时年降水量大,是平原水域风光的源头活水;濒海的大嵩地区,冬暧夏凉,受惠于海洋水体的强烈调节,这里气候宜人,也适宜于对温度和热量要求较高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根据对气象灾害资料的分析,鄞州区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的频率约为每年1.8次。虽然台风来临时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产生极大的危害,但却也能满足现代人掠奇探险的心理需求,从而成为一种潜在的旅游资源。其他常见的气象灾害还有洪涝、干旱、寒潮等。四、水文条件全区以鄞东山地丘陵区的明楼阁—望海峰—白岩山一线为分水岭,其西部属于甬江水系,东部则是独流入海的大嵩江水系,前者是鄞州区的主要水系。(一)甬江水系甬江自镇海入海口上溯,在鄞州区梅墟街道仅作为区界出露5km,再上溯到老三区三江口分为两支流,一为东西向的余姚江,一为东北——西南向的奉化江。余姚江也作为界河,出露于歧阳——望春间,境内江段长18km,水面面积约5km2,平均宽度275m,平均深度7m,其地水阔岸直,江流平缓,利于通航。鄞西山地丘陵北东走向的和尚台——长轮岗山脊线以北诸水均纳入于余姚江,此山脊线以南的水系注入鄞西平原的内河水网后,也通过水闸最终与余姚江相连。奉化江自南三江口入境,水流平缓,两岸平原如砥,江道曲折蛇行,共经十八弯至城区,与西来的余姚江汇合,即为老三区的三江口,自南三江口至此,全长27km,均宽208m,均深35m,水面面积大约6km2,在鄞州新城区形成宽阔漫长的观景江段。鄞江系奉化江支流,上游大皎溪发源于四明山巅,其控制集雨面积169km2,全长43km,在鄞州境内约30km,河谷山峦陡峭,多成“V”谷甚至障谷,属于山区性河流,水流湍急,潺潺有声。已建成皎口水库,在建周公宅水库,均为库容1.0×108m3以上的大型水库。大皎溪出皎口至它山堰,称樟溪,集水面积36km2,河宽60~70m。自此至南三江口称为鄞江,长约11km。区内中部河网平原(宁波平原)的内河,经历代人工整治,已成为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人工水系,主要干流在鄞西平原有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在鄞东平鄞州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鄞州区旅游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5原则有前塘河、中塘河和后塘河。故民间以“三江六塘河”来概括甬江水系的主要干支流。历史上在鄞东和鄞西平原有众多的湖泊与沼泽,现仅存鄞东平原东侧的东钱湖一处。东钱湖水面面积近20km2,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分谷子湖、外湖、梅湖三部分,后者已垦为农田,成为梅湖农场。流域面积81km。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宁波市的后花园。(二)大嵩江水系系鄞州第二水系。自西向东经管江盆地和大嵩滨海平原入象山港。源于鄞东大梅山,上游有梅溪和亭溪两支流。自梅溪金鸡堰至河口,称大嵩江,全长21km,宽68m,均深32m,水面面积144km2。1974年在下游建起一座15孔大型水闸,使之成为淡水河而利于农业生产。上游水系基本保持原始形态风貌。在梅溪中段已建梅溪水库。水库库容1.0×108m3以上五、生态环境条件鄞州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长期开发,原生植被演变为次生和人工植被。在天童林场和山区部分地区尚有小片半原生状态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保存着相当原始的生态环境条件。境内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二类型,其中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和灌木森及草丛等。据“九五”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显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5.7%,以西部山区为高,东部山区次之,中部平原最低。就行政区域而言,章水、龙观最高,覆盖率达80%以上,其他山区乡镇一般在50--60%左右,平原镇街道低于10%,如钟公庙、下应两街道和姜山镇还不足3%。从林地结构看,有林地占92%。其中,竹林占有林地的19%,经济林占12%,用材林占50%。乔木树种主要以松杉林为主,仅马尾松就占乔木树种面积的一半以上。鄞东和鄞西山区部分地区的大面积连片竹海,构成了特有的绿色景观。经济林主要有茶叶、柑桔、梨、桃、杨梅、花木、银杏和板栗等,其中尤以茶和柑桔最为突出,福泉山上有全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茶园,形成绿色茶海景观;柑桔主要成片分布在大嵩滨海地区。鄞州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鄞州区旅游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6此外,鄞州的古树名木资源也十分丰富。仅列入一级和二级保护就达1354棵。其中天童和育王景区占一半以上。鄞西茅镬村有近百棵,该村8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占全区的近80%。在宁波市评定的十佳古树名木中,鄞州占其四,足见其资源价值之高。第二节历史与人文环境一、境域变化与建制沿革鄞州旧称鄞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区境在夏、商时代属“东夷”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中期属楚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始置鄞、鄮、句章三县,属会稽郡辖。此后,历两汉、三国、两晋至南朝,均为三县并置,属会稽郡。其时鄞县疆域约为今奉化、宁海、象山三县全境及鄞州南部和余姚南部一部分;鄮县辖地为今鄞州东境及北仑地区;句章县辖地为今江北区、慈溪东部及鄞西一角,未有明确县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并鄞、鄮、余姚三县入句章,属吴州辖,此句章辖境集今宁波、舟山两地十数县之广。唐武德四年(621)析故句章县置鄞州(虽仅存四年,却是今日鄞州区之渊源)。唐武德八年(625),废句章县和鄞州,改建鄮县,隶越州。县境仅略小于隋句章。开元二十六年(738),分鄮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天舟山)、鄮4县,隶属于明州。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改鄮县为鄞县,属吴越国明州望海军。北宋至南
本文标题:鄞州区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zheng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