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要内容第一讲中国传统社会为何会持续那么久第二讲辛亥革命为什么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水岭第三讲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政治统治为何会失败第四讲新中国早期建设的战略策略与文化大革命第五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第六讲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第七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改革考试内容以讲授内容为主第一讲中国传统社会为何持续那么久名词解释:小农经济、大一统思想、四书五经、民本论、科举制、宗法制、超稳定结构思考题: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何区别与联系?儒家学说为什么成为传统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为什么说中国传统社会是超稳定结构的社会?一、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1.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经济性质或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的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秦至中华民国)、社会主义社会(共和国以来)。社会形态中的封建与历史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完全不同。作为社会形态的封建主要是指以地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形态。而作为历史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则是分封建国的意思,这恰恰是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安排。秦实行郡县制后分封制已经不是主流的制度安排,即使有这种体制也多是封土而不治民的虚职爵位。2.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中国社会形态经历了蒙昧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这主要是按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组织方式而定的。工业社会以来,才有企业和公司形式,此之前都是手工业或传统个体生产,最高级的生产形式也不过是行会。蒙昧社会发现了火的使用,游牧社会发明了弓箭并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农业社会是传统农业为生,但生产工具已经复杂。工业社会使用了人力之外的机器,这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不仅生产方式变化了,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都根本变化了。3.政治统治的组织形式和性质。中国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氏族联盟社会、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社会。封建社会是一种联盟体制,周天子是战国时代的盟主,其他封主必须进贡并履行义务。相对于氏族联盟,它的血缘性不那么浓厚,权力的功能组合色彩更强。秦以后是中央集权体制,至今无多大更改。现代政治民主的普选制度、政党制度、代议制度以及地方自治制度在现实中还没有完全实现,从中央集权向分权自治还差很远。4.现代化视角。中国社会分为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相对而言,传统社会指农业社会及之前时期,现代社会指工业社会及其之后时期。转型社会是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现代社会不仅指经济结构与社会器物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最主要是人的心理、道德和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只是相对的分析工具,很难有绝对的现代化社会形态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总体而言,从历史角度来看,直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社会形态均可视为传统社会。它与现代社会的区分主要表现为:(1)社会组织结构以家庭或家族为主体,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成分。(2)小农经济基础,商业交流没有向市场经济演进。(3)社会流动性不强,社会交往的道德基础强大。(4)政治权威的基础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5)政治参与程度低。(6)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低,制度化水平低。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012年人口结构根本变革2004年宪法保障私有财产1978年改革开放1949年共和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要素中国传统社会的支柱: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意识形态-儒家学说政治结构-皇权体制1.以小农经济存在的地主经济基础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地主经济形态与西方领主制经济形态的区别。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是传统集权体制的重要条件。2.儒家学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为什么成为传统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它有经书为载体,以经学为传承。在政治观念上,它强调大一统的格局,权力集中于中央和君主。在行为规范上,它强调等级、纲常和特权。在政治关系上,它强调施仁政、民本论。在表现形式上,它则是名儒实法。这套意识形态,有利于思想统一、权力集中、社会规范,是完全从统治者的角度确立的理论体系。(1)经学经与经书孔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经、史、子、集汉七经唐九经、十二经宋清十三经宋四书五经经学发展的意义确立的五经发展到最后成为十三经的规模,实质上是反映了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化和转型。以五经为基本文本的汉学系经学实在是三代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混合物。宋代以降,四书的地位在五经之上,所以宋学系经学实在是儒家思想与理学思想的混合物。经学发展到最后成为十三经,它包含了上古三代、儒学、理学等各种思想,集古代正统思想之大成,但它本身已经凝固化,没有新的创造力,对现实政治、人生的影响减弱,古代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经学渐渐转化为一般性的文化典籍。经学对中国古典政治的影响:第一,经学统一了思想。第二,经学培养人才。第三,经学对制度的建设。(2)大一统思想与格局大一统的政治形式、一统观念、理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与思维方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一是反对诸侯分裂割据,二是加强中央集权,三是将全国思想统一于孔子儒学。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领土完整,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董仲舒起了关键的作用,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产生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大一统在政治上巩固了汉朝统一政权,在思想上影响更加深远,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当国家处于即将分裂的时候,人们都需要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时,大一统思想渗透进儒家学说,产生了一个中心的一元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在一个政治版图上,不允许出现政治力量的多元和多极,也难以形成政治的宽容和共享。(3)纲常论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刚、夫为妻纲,纲就是主的意思,由此在君臣、父子、夫妻三种社会关系中,前者是主导,后者必须服从前者。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除三纲五常外,还有四维八德,即忠、孝、节、义四德或四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就三纲五常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伦理型政治、道德政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特定的宗法伦理政法、宗法道德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本质。纲常论的意义:它确立的伦理关系对政治统治具有支持作用。它有助于调和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之间的矛盾。它提倡的道德修养对政治统治有利。要指出的是,三纲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合理性。(4)民本论中国传统民本论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第二,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第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第二两个层面往往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而第三个层面涉及民权问题,基本上只有少数激进的思想家和明智的统治者才具有。总体来看,民本思想是一个多层面的理论体系。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不可同日而语,是两个完全不同语系的词汇。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深刻,但民主思想匮乏,这已成为共识。3.皇权体制皇权体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和政治结构安排。从权力分配来说,皇帝是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人,君临天下。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或三省六部,或内阁,总领国家行政、军务。再通过亲自任命县以上地方行政长官,节制地方。再分派御史等监理百官。三、中国传统社会是超稳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支柱,即小农经济、儒家学说和皇权体制,通过科举制和宗法制,使之完整地整合起来,除非三者全部遇到挑战,否则即使三者之中有二个方面出现问题,均只会导致改朝换代,而不至于整个社会结构瓦解,由此,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1.科举制科举是我国隋唐到晚清时期采用的公开竞争、择优取士的方式来选任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该制度萌芽于汉代,形成于隋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自此开创了科举取士的考试制度。2.宗法制所谓宗法政治就是政治上的阶级、等级依据宗法制度上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定,统治者通过氏族血缘纽带来实现国家的政治统治。这样的国家里,政治统治制度和宗法制度是直接混合在一起的,统治者之间既是政治上的等级尊卑不同的君臣关系,又是宗族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长辈与晚辈、大宗与小宗的伦理关系,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是重叠的,宗族事务管理和国家事务管理也是重叠的,君、父一体,道德、伦理、政治一体。科举制和宗法制度起到的作用,是将社会结构的三个要素捆绑在一起,相互强化,即使撼动其中之一,其他的两个要素会迅速地修复,因此,社会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无论如何改朝换代,社会的基本制度没有变化,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几乎是复制的,社会发展在生产力上的表现以及投射至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均极为渺小。总之,结论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基本上静态的社会,是一个成熟人的社会,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名词解释:“洋人的朝廷”、清末宪政改革、同盟会、辛亥革命、立宪派思考题:为什么会产生近代知识分子?他们与旧知识分子有何区别?清末宪政改革为何会失败?人们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最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为后人留下了什么政治遗产?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第二讲辛亥革命为什么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一、传统政制的崩溃中国封建帝制正式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当天年仅6岁的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压力下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划下句号。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为何仅有清朝覆灭是根本性的呢?至少有两个根本的原因是前所未有的,即清朝的衰落导致元气大伤,其二是工业化的西方与日本带来的冲击。(一)清朝的衰落其一,社会繁荣的背景下人口快速增加,但耕地和农业科技没有同步增长,外贸封锁。其结果是民众平时仅能糊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立刻陷入饥荒。其二,政府各级官员贪腐成风,加之天灾不断。其三,皇权集中而皇帝逐渐无能或软弱。其四,地方局势动荡,内耗严重,国本动摇。民变动摇国本。更为厉害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剿乱,鼓励汉族地方领袖发展地方武装,地方军队兴起的后果之一,是中国自此以后存在一些对体制内的中央军事建制并不尽然效忠的私人部队,这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此外,民众起义切断了政府对大片土地的控制权,使朝廷的财政基础大为削弱,清廷政府的民间威望也受到削弱。其后为筹集重建资金而大肆贩卖政府官职官衔,则更进一步丧失民心。(二)西方力量的冲击其一,西方工业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其二,西方军事力量的打击。其结果是由沿海至内地大片国土成为西方势力范围,清政府丧失关税管辖权。清朝政治上成为西方势力的代理人,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衰落和西方的冲击,逐步瓦解了传统社会的支柱。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意识形态,亦或是政治体制,均受到全面挑战。小农经济在机械化工业生产的冲击下毫无生存能力,儒家意识形态在国家存亡之秋遭到颠覆性质疑,皇权体制在西方主权威逼下,合法性大为降低。再加之科举制最终废止,而宗法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因为人口流动频繁也面临解体。因此,清朝的终结,不仅是一个朝代的终结,更意味着一个时代、一种制度和一种社会的终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是非常重要的,是划时代的,是无论如何褒扬都不过分,即使它有不彻底性,留下很多未竟之功。其三,西方文化的冲击。二、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一)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2.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批年轻人出国留学;二是国内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三是西方近代文化通过各种书刊的出版在社会上得到较广泛的传播。这个变化过程的特点是,先有大批年轻人出国留学,而后有力地带动了后面这两个变化。新知识分子与旧知识分子相比有一些特点:第一,他们有比较多的世界知识,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有更多体会,爱国思想更强烈。第二,他们接受了一些西方近代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政治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0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