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近现代史东西方重大历史关系事件关系构图[
1中国近现代史东西方重大历史关系事件关系构图泉州实验中学谢朝东一、19世纪六十、七十年代1、鸦片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一危机、双半社会、三种经济(外资、洋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四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五大主权的破坏、范围的扩大。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迁移工业革命对殖民扩张的影响:市场、原料和商品、口岸、商业、经济结构、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交通、通讯、商品、货币、人员、科技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把鸦片战争的影响联系到其他地区亦可)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鸦片战争后的经世思潮的兴起,魏源编写出版《海国图志》(1842年)“五口通商”与关税协定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的世界霸主。法美等国家相继完成。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俄德意等国工业受阻。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争夺殖民地的激烈斗争。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1829——1848)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世纪)《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2)英法是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对俄和对中国的战争就是明证(体现了对外市场的要求)。鸦片战争的影响集中体现了近代殖民扩张对世界各被侵略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工业革命也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无遗。东西方文明交流联系中也有矛盾冲突。中国向西方学习保守而谨慎。23、英法对外的扩张是此时殖民扩张和争夺的主线,通过1856年前后,英法对俄的克里米亚战争和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目的和影响的分析,了解这时期殖民扩张的基本特征。4、东西方社会在交流中出现对同一问题认识的差异,体现了文明的差异性;同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和态度的转变也体现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主要体现在对待工业工厂、服饰礼仪、通商关税、外交往来、宗教科学等方面)。5、分析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开辟外贸城市、发展工业的道路、引进外资的异同,联系两个时代特征的主要差异。6、关注重要概念: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领事裁判权、贸易出超和入超、顺差和逆差。3二、19世纪六十——九十年代中期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1、关注中国社会变化的国际背景(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世界市场和全球化及殖民体系的发展),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力度加大的表现(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的各种形式变化、中国社会各阶级面对“千年变局”的态度和举措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美国内战(1861—1865)德、意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政体19世纪6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1870电气化时代)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1859)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66)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1876)印象主义画派出现(60——70年代)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1869)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1860)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曾(安)李(江)左(福)崇(天)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中体西用”说出现(60年代“自强”思想)西方政治、社会学说的传播及早期维新思想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70年前后)1894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时代要求世界经历一个重要时期: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奠定了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通过各国的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的统治。中国也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了“自强”运动。同时也开始了清政府的近代外交的进程,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帮助下,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西学传播,中国科技也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严复《天演论》(1895)康有为的“两考”(1891、1898)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1900)清末新政(1901)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1903)并发起了“收回利权”的斗争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1905年)1895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1900)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896)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不平衡性,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民族危机),同时也给帝国主义带来发展的契机(日本)。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民主革命正是这一巨变的反映。清末新政和实业救国也是时代的要求。42、关注19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世界的重大变革事件及其反映的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特别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及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比较(掌握历史事件比较的一般性办法)。分析评价洋务企业的利弊得失并联系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和现代中国的国企及西方的国企,比较其异同点并寻找时代的差异性原因。3、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及对中国和对日本的不同影响。关注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4、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背景及主要表现及特点。5、分析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及内外背景和原因。分析中国近代各阶级探索的方案及成败的教训。56、资本主义各国改革和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及对各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析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巨变的重大表现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原因。8、关注三个“民”(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和一个“西”(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关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在国内外引起的反响,关注台湾的命运变化,和清政府的对外态度的转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态度的变化。四、20世纪初期1、概括这一时期反映中国探索之路的四大思潮(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实业救国、马克思主义)及其表现和关系,并评价其影响(社会变革反映在四个方面的关系)。2、理清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及原因、影响,认识评价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体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同时受国际形势(一战)国内政局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中国政治、文化也经历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辛亥革命(1911)中华民国成立(1912)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1912——1919)五四运动(1919)新文化运动(1915——1923)63、联系国内外背景分析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掌握五四运动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和思想。4、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社会观念和生活的变化,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文艺的进步。五、20世纪二十年代1、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表现和历史背景(关注国际背景因素)及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特点及所起的作用。2、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3、掌握和评价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后的新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低纲领1924年国共合作、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基础北伐战争(1925——1928年)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四·一二”事变和“七·一五”事变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通过国内战争稳定政权,并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找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同时着力进行内部调整,实现了经济的恢复,日美加紧对中国的争夺,并试图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7六、20世纪三十年代1、了解当时几种经济调整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及评价,分析其措施及影响。比较分析国内出现的经济模式思潮的特点及原因(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国民党实行的统制经济日伪统治区的殖民地经济)及共同点和差别。2、分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时局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政策的调整。理解中共民主革命道路和思想的形成及成熟的过程。3、简要了解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4、分析促成西安事变的国内形势和国内外各种力量的反映,评价西安事变对时局影响。5、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过程和促成因素,分析评价其在抗战中的表现和作用。土地革命、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30年代)日伪掠夺沦陷区经济资源(30年代东北和台湾)中国官僚资本统治地位的确立(30——4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20——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罗斯福新政(1933)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30年代中期)法西斯国家的统制经济中国出现三种经济形态与国际上出现的三种经济形态关系密切: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联的计划经济、法西斯国家的统制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政策)同时也受国内政局和世界局势的影响86、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理解“.合则两利”的认识。七、20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1、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民族意义、革命意义、世界意义、国际意义)。2、分析抗战作用后时局的演变及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和结果。3、分析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政局的重大影响。4、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四次重大会议的方针政策和背景(1927、1935、1945、1949年)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代宪法)筹备建国事宜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进入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和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多次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促成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争霸世界实行“扶蒋反共”的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台湾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6月内战爆发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后败逃台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20世纪中后期)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6)中共八大进行了正确的探索中国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解放战争(1946——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1)抗美援朝(1950——1953)1950年镇压反革命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一边倒”的方针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4)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6“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英、法等西方12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948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生效20世纪50年代初95、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和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经济的关系及影响。6、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在各方面的重大举措(经济、政权、对外)。7、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含义和成就及背景的分析及作用评价8、五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条件及内容特点和成就。中共八大决策内容及背景。1958年的“三面红旗”的原因、关系、三年困难和三年调整,最后实现三年大发展的历程。9、六十年代中法建交的国际背景和评价认识。八、20世纪60年代1、综述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发展过程、原因和影响评价)2、分析中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及影响(与中美、中日建交的关系)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东西方重大历史关系事件关系构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1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