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九年级数学_孙永杰_孙集二中
青岛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数学2,课时:1教学课题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1)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感悟“数形结合”、“变化与对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数形结合和转化思想,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究其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及概括能力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的研究和分析,来确定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是后续学习各类函数的基础。反比例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核心,是图象“特征”、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也正是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属性所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在学习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结合本课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作图(列表、描点、连线)”,再到“性质(观察图象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种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研究与学习,尽管还处于函数学习的初级阶段,但它所体现的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的再一次强化。教材中呈现的“函数概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的结构,是学习初等函数的有效方法。再次,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先由函数解析式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的对应变化关系,然后构思函数图象的大致位置、轮廓、趋势,进而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函数图象,反映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规律。另外,利用图象“特征”确定函数“特性”,也是初中阶段研究函数性质的常用方法。此外,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是继一次函数后,知识与方法上的一次拓展,理解与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图象由“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无不反映出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今后的函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哪些内容?是如何研究的?以正比例函数为例。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补充,并将答案填写在黑板的表格中,强调是从形状、位置、变化趋势三个方面去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做好铺垫。(二)观察探究,形成新知问题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以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1)列表(如表1):表1…-6-5-4-3-2-1123456………列表时,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函数有意义(即),同时,所取的点既要使自变量的取值有一定的代表性,又不至于使自变量或对应的函数值太大或是太小,以便于描点和全面反映图象的特征;(2)描点:一般情况下,所选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3)连线:引导学生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各点,注意图象末端的延伸和延伸的趋势,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描点、作图;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板书示范,并通过课件演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生成过程,给出双曲线的名称,并渗透它的形态特征.【设计意图】图象是直观地描述和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通过经历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可以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问题3请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哪些特征?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正比例函数,归纳说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变化趋势及其函数的增减性【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位置、变化趋势,感受“形”的特征,感受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变化与对应的关系,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形成初步的印象。问题4是不是所有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以讨论反比例函数为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借鉴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经验,自主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教师巡视指导。作图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并说出该函数图象的特征,教师适时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再次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使学生巩固前面已获得的作图经验,提高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的能力。同时,在总结说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对图象的观察、感知、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经历通过画出函数图象,并利用图形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问题5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不同点?是由什么决定的?tech.casd.cn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学生对比、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反比例系数“”的作用。【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这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问题6当取不同的值,上述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反比例函数?教师演示课件,赋予不同的值,观察所得到的不同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变化中的规律性”。然后,从解析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结论的合理性。【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动态演示,验证猜想,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加强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和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问题7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和性质。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填写表2:表2函数图象形状图象位置图象变化趋势函数增减性【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三)巩固提高,应用新知课堂练习1。下列图象中,可以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是()。2。如图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0,且在图象的每一支上,值随的增大而。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2,1),则它的图象在象限,且0。4.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有两点(,),(,),且,则的值是()。(A)正数(B)负数(C)非正数(D)非负数【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可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四)归纳反思,深化新知问题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认识,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1.基础达标:教材中练习的第1、2题,习题17.1的第3题。2.反思提升:将反比例函数(为常数,)与正比例函数(为常数,)进行对比,可以从以3个方面考虑:(1)两种函数的解析式有何相同与不同?两种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中的取值范围有何不同?常数的符号改变对两种函数图象所处象限的影响如何?六、目标检测设计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A)第一、二象限(B)第一、三象限(C)第二、三象限(D)第二、四象限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与的图象大致是()。3。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使得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该函数可以是;若点在该函数的图象上,则点的坐标可以是。(分别写出一个即可)4。若双曲线,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则的取值范围是。5。已知反比例函数,(1)填写表3中相应的的值:表3…-6-5-4-3-2-1123456………(2)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画出函数的图象。6。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是1000m2的矩形草坪,设草坪的长为(单位:m),宽为(单位:m)。(1)与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画出该函数的图象;(3)若限定草坪的宽大于10m且不超过20m,求草坪的长的范围。三、教学反思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的展开是自然、顺畅的,如“观察探究,形成新知”环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并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完成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也可以通过观察所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得出其图象的“特征”和函数的“性质”。然而,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图象的外在形式(双曲线)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还缺乏对反比例函数图象“整体形象”的把握。一方面,当反比例系数的绝对值较大时,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不能完整地反映其图象“渐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应用反比例函数(增或减)的性质,比较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从“自变量的正负”来考虑问题,这致使学生在课后“目标检测”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出现偏差。此外,展开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类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极力引导学生要“类比一次函数学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合情推理”的因素,以确保学习知识的“正迁移”效应。事实上,这样也会带来另一些负面的影响,学生往往对属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共性”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而对于新的反比例函数“个性”的结论,在理解上反而会受到一些干扰。
本文标题:九年级数学_孙永杰_孙集二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1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