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容摘要】创造力对学生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制作、表现、设计类的美术课程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欣赏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应根据欣赏教学的需要,打破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本文着重探讨通过联想、探究、对比、临摹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来激发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创造性思维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独创性:是具备超前的、新颖的、不同于任何一方的意识,并且能够衍化出符合人们接受的杰出创意的思维能力。(2)牵连性:是从一种现象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方向发展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事物不断深入的认识和发掘,具有横向和纵向性的思维方法。(3)发散性:是一种利用思维意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可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4)跨越性: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大跨度地、纵横交错地转换思维方式。(5)综合性:以创意者的思维方式发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新含义,通过提炼、整理、选择、交叉等方法,开拓性地发挥出创意与说服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传统教学对学生造成的思维桎梏,让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解放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事实: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逐渐减弱,从学习中体会到创意乐趣的人微乎其微,厌学情绪普遍。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因此如何打破以往美术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正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当代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已肯定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通过对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从而培养出其对美术欣赏的“终身兴趣”,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一时期,他们使用抽象逻辑思维,通过概念、推理、判断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但初中生仍然比较感性,仍存在思维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停留在粗浅的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而很少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赏析!卡西尔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无疑艺术作品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一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因此艺术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在传统欣赏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把一幅作品展示出来之后,认真的老师一般要对作者及作品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了显示作品的价值,常常会加入自己和评论家的观点。此时的学生只有听的权利,结果学生听后很崇拜,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云亦云。就像基督徒对圣像的崇拜,学生成了作品的忠实信徒,教师却扮演了传教士的角色。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思想的人,并且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上欣赏课时,教师应避免对作品作结论化的评价倾向,应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情感来看待大师的作品,积极尝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二、教学的策略:(一)、联想——在想象中创造审美形象“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作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就是艺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艺术作品的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对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通过欣赏者想象力的充分施展,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在欣赏《断臂维纳斯》时,有的学生联想到当今选美大赛中模特的身材并加以对比,这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可得知模特的所谓“魔鬼”身材并非自然长成,也不一定健康。“维纳斯”形体是丰腴饱满、健康自然之体,她有一股旺盛而成熟的生命活力,有一种青春和理想的永恒魅力,也是人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和典型塑造。也有的学生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美神非要裸体呢?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并启发学生联想已学习的西方文化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古希腊悠久的历史渊源,明白古希腊肯定、歌颂人本身的力量与精神,他们崇尚体育运动,公民可以裸身参加竞技运动,悠久神话传说中的神是被赋予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古希腊人把情与理、美与真糅合在一起了。至于有学生联想到“维纳斯”失去的双臂该是如何放置呢?为什麽说残缺也是一种美?这其实就是艺术美与生活美的问题。也许从雕像的完整性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失去了双臂,其断臂历来众说纷纭,几乎是千古之谜。后来许多雕塑家试图将他的断臂复原,但各种方案后来都失败了,最终得出结论是:保持断臂是最完美的!那栩栩如生的姿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想象更大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提出不同的想法,说明他们在观察生活,在积极思考,有创新意识。(二)、探究——在问答中完善审美形象美术欣赏中探究讨论教学法,就是采取探求、讨论的方法,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问答、解说,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由于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她们特别乐于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帕内斯曾指出:“没有积极参与评价,不大胆改造自己的想法,就不会有创造力”。在教学中,学生普遍能对美术作品泛泛地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往往浅尝辄止、流于表象。通过探究问答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与探讨,教师要把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点燃和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启迪新知、获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有主见、勇探究、能创新的学习品质。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悬念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探讨、解答。如“画面里没有飞机、炸弹,用什么来表现战争的?”答:“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频死长嘶的马匹”。“这幅画让你感觉到什么?”答:“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黑白灰表达了什么感情?”答:“表达无尽的阴郁和恐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答问,又可进一步体会:灯泡画的象眼睛一样,可以传达“睁大眼睛看清楚”的意思,明亮耀眼的光可以体会到“曝光”的含意。战士旁边生长着小花可以理解为“祭奠”或是“新的生命的诞生”等含意。此时可结合二战飞机轰炸的视频,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分析欣赏这幅作品的精神内涵。因此,探究答问教学,符合英艺术史论家艾瑞克的剥洋葱的比喻,先剥开“再现层”之表皮,之下是“诠释层”,再往里是“审美层”。此时教师要对学生思维“阻塞”现象适时点拨,对学生发言要准确评价,使整个教学活动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到别人的与自己不同的或相同的理解和感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美术学习的创新能力。(三)、比较——在对比中理解审美对象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美术欣赏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鉴赏教学法就是艺术比较法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的运用,一般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调动横向和纵向的思维能力,使有关内容作综合跨越式归类,围绕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的比较分析,促进加深理解作品,此类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难得机会。把作品做横向比较,能更加鲜明的看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比如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将中国的花鸟画与静物画相比较,让学生将老师事先下发的表格通过查资料等途径补全答案,并加以分析理解,不仅知道中西绘画常识性的差异,而且在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方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方面都显示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见附表)。纵向比较主要是在鉴赏过程中,对对象作纵向比较分析而展开,探讨同一主题、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所采用的手法及表现形式等。比如把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与他早期写实作品以及“红色时期”、“蓝色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毕加索的艺术探索是如何从写实走向抽象的。其作品随着他艺术思想的变化与情感的波动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从而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在运用比较欣赏法时,教师要事先做好主体引导,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找寻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对问题挖透,不明白的可和同学讨论,通过提炼、整理、选择、交叉等方法,发挥出自己的卓越创意从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附表中西方绘画特点比较名称项目中国画西画工具国画工具材料西画等工具材料明暗不注重注重光线造成的明度上的差异和变化色彩主观超然的,单纯而不失凝重,趋于非理性系统、科学的再现自然中的色彩空间散点透视,讲究黑白、左右空间关系处理注重前后虚实,近暖远冷等空间关系材质展示笔墨纸等工具材料的表现力,发挥笔墨情趣颜料厚实,有遮盖性与透明性,表现力强构图以白计黑,注重分朱布白及多视域的构图处理讲究焦点透视,注重光影,构图重科学的合理性和真实感风格追求神似,重言志抒情,尚虚空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崇尚科学、自然和理性,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四)、临摹——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欣赏时的临摹不同于单纯为学习绘画技艺的临摹,它主要是通过临摹欣赏的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并从中生发出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这样做避免了传统欣赏教学中看和说的窠臼,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技艺及表达方式,容易对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而只有大胆地用临摹去和大师对话,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彻底的解放和生发。这时的临摹不仅仅是对原作临摹了,也可以在大师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比如在欣赏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时,可先让学生比较作者不同时期人物的画法,认识作者画风的转变,感受作者独特的技艺及丰富的情感。然后学生模仿画家的作画方法,可先做快速的临摹,相互交流自己的临摹体会。再变换内容、色调、构图进行再创作一幅图画。这种创作性临摹的欣赏方法,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不但能从中学到新的表现技巧,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总之,“百看不如一临”,通过临摹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创新精神。三、结束语:新课标已明确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美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可我们从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比之艺术制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创造性的欣赏活动能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睛看作品、看世界。因此,美术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欣赏的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其次就要求教师本身应有良
本文标题: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3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