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
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前言中小学校不仅是青少年与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场所,而且也是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在保护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传递知识与信息、促进社区公众健康行为与环境的建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对于完善社区传染病防控体系与应对机制、保护广大青少年与儿童的健康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手册编写的目的在于向广大中小学校教师提供一个简练、实用的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指南,方便学校结合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将传染病预防教育融入学校课内外教育活动中,以增强师生员工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发生突发传染病疫情时,能尽早察觉和处理,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传染病在校园扩散。一.教师的责任-预防传染病扩散,从学校做起防止传染病蔓延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学校教师和学生(以下简称师生)在预防传染病在学校与社区中蔓延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是“早发现、早报告”。学校应该向师生说明个人卫生对预防传染病及传染病在学校传播的重要性,并鼓励师生无论自己或家人证实或怀疑染上了传染病,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求诊,并通知当地学校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教师如何使用本手册来开展预防教育?本手册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对传染病预防教育的要求编写,可以作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补充参考材料,也可以作为学校校长及老师的自读材料,以使教师们了解学校传染病预防的基本方法及应急应对措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本手册的内容,采用课堂内教学及课外活动多种形式将传染病预防知识整合、渗透到相关学科中,如可以结合体育课、科学课、思想道德课、生物课、卫生课等课程开展教学;也可以结合地方课时及学校自定课程安排到生活技能课、社会实践课、专题教育课等教学活动中。具体教学方法:主讲老师、校医及班主任可以通过小型讲座、讨论与解答、自学、同伴教育、游戏活动、课后作业、家长会、“小手拉大手”等多元化的学习及活动方式,增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关注。此外要求师生身体力行,注意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并把预防知识带给家人和亲友。请参见附录1-有关学校传染预防基本方法及教学方法示例,此外,本教师手册配有一本学生自读及同伴教育材料-“青少年带头-用良好的卫生习惯战胜传染病”,可以在教学时发给学生,用于学生学习与讨论,开展课外实践。三.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何谓传染病?传染病是指可以传播而使人感染的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侵入人体所导致的。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其他人也感染到同样疾病。2.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传播需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1)传染源指病原体可赖以生存、寄居和繁殖的环境。包括人类(如病人、带菌者、隐性感染者)、禽畜、昆虫等。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人类。2)传播途径传染途径传染过程传染病例子直接接触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疥疮、水痘等间接接触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梳子和衣物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空气或飞沫传播*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讲话时喷出的飞沫,*经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病原体也可附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人体。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食物或水(共同的污染源)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源食物中毒、霍乱、细菌性痢疾、肝炎等昆虫或动物媒介病原体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进行繁殖后,才具传染性;另外,昆虫亦可通过沾有病原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散播疟疾(蚊子传播)、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狂犬病(狗传播)等血液/体液传染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性行为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先天传染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3)易感人群指易受传染病侵袭的人群,儿童及青少年由于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因而较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3.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由于病原体的传染必须具有几个因素的存在,包括病原体本身、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在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上,也必须针对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传染因素控制方法病原体-清洁环境或消毒,把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杀灭传染源-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传播途径-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感染控制措施,以防被病原体感染易感人群-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4.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流行?学校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地方,加上年幼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缺乏传染病的个人防护意识,传染病容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而传播。传染源可以来自学校员工、家长或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可导致交叉感染,即病原体从一个人传给周围其他人,例如当员工或学生在接触一个生病的学生后,未经洗手便接触另一位学生,便可把病原体从第一位学生带到第二位学生身上。5.何为法定报告传染病?有些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并可引起严重的病情,以致威胁人类的生命及影响国家社会的经济与安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规定某些传染病为法定须上报的疾病。2004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具体名称参阅附录2)。《防治法》第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四.学校传染病的预防1.基本措施1)加强管理与教育(有关具体措施见附录3)①建立晨检制度,每天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及健康状况,备有师生病假记录,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②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网络、墙报、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鼓励学生与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③加强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环境与设施的清洁卫生。④积极开展校园爱国卫生工作。动员全校师生参与“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齐心协力地搞好环境卫生和“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工作。2)加强学生的个人卫生(具体教育方法见附录1)①饭前便后要洗手,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水。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③培养均衡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有足够的休息。④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增强身体抵抗力。⑤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手巾、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⑥勤洗澡,勤换内衣。3)加强环境卫生①公共卫生间应提供洗手设备,洗手液或肥皂。②呕吐物及排泄物要及时清洗和消毒;确保卫生间排水系统通畅。③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打开窗户或使用抽气扇。•课间应该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④保持教室及楼道整洁。⑤垃圾应放置于垃圾桶内,用盖子盖好,并至少每日清理一次。2.不同传染病的特定措施1)经空气或直接接触传染的疾病(例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感冒、结核病、上呼吸道感染及头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百日咳、猩红热)①保持双手清洁,用清水及肥皂洗手。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③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洁用品擦眼。④公共设施及学生易触摸的用品须及时清洗。⑤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然后一定要洗手。⑥保持头发清洁,预防头虱。⑦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⑧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⑨生病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绢或纸巾掩口鼻。2)由食物及水传播的疾病(例如: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①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②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③注意食用及选购新鲜食品和水产品,不吃外表、气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④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菜板和菜刀。⑤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3)由血液及性传播的疾病(例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淋病、梅毒)①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青少年不应过早发生性行为。②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③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与针头。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④勿与人共用牙刷、剃须刀。4)由虫媒或动物传播的疾病(例如:疟疾、斑疹伤寒、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禽流感、狂犬病)(1)儿童与学生:①与动物接触(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及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②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③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④逗玩猫狗等宠物时注意防止被抓伤或咬伤,一旦被抓伤或咬伤,要立即反复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并到医院接受治疗及疫苗注射。⑤不吃生或半熟的鸡蛋及肉类等食品,不滥吃野味。⑥不吃可能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⑦整治环境卫生,杀虫、灭蚤灭鼠,垃圾用盖盖好,日产日清。⑧疫情流行地区或季节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2)家长:①教育孩子在接触鸟、家禽、宠物后,要立刻用肥皂及清水洗手。②避免孩子和家中饲养的雀鸟、宠物有亲密接触,特别是不要让孩子与猫狗等动物晚上一起睡觉。③所有狗都会咬人,要避免孩子密切接触猫狗,特别是不了解情况或流浪的猫狗。④及时给宠物注射相关免疫疫苗。⑤家禽、家畜的内脏及粪便中可能带有病毒,因此在烹调时必须把肠脏及肉分开处理,并彻底清洗屠宰及盛载的器具。⑥避免用未煮熟的动物内脏喂养宠物、家禽。⑦妥善处理家禽、家畜及宠物的粪便,不要让宠物随地便溺。⑧进食家禽肉类和蛋前应彻底煮熟。⑨剩余食物要冷藏或封盖保存,防蝇防鼠防尘,隔餐食物应充分加热后再食用。5)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例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型与乙型肝炎、水痘、流感、乙脑、流脑)①在新生入学时,审查免疫接种证,提醒家长遵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规定完成相应年龄的免疫程序。②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应急免疫接种。五.学校教职员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除了要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外,学校教职员工在工作时亦需要采取适当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标准的预防措施及针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1.标准的预防措施标准的预防措施适用于所有员工与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的洗手方法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是最有效防止传染病传播的方法。教师或其他员工在接触或护理生病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双手的清洁,往往会造成传染病的交叉感染,所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前后,必须用肥皂或洗液洗净双手。正确的洗手程序:•打开水龙头冲洗双手•加入洗液或肥皂,用手擦出泡沫•最少用十秒钟洗擦手指、指甲、手掌、手背和手腕,洗擦时切勿冲水•洗擦后,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双手擦干后不要再接触水龙头2)个人防护设备为避免教师员工受到感染或成为传染病传播的媒介,保护员工的健康不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员工在照顾患病学生、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物品或排泄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如配戴手套、口罩、帽子等。学校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以备急需。3)污染物品的处理由于共用的物品或排泄物,往往有潜在的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性,所以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包括污染衣物或床被、呕吐物、粪便等排泄物、血迹、公用物品等,须及时清洁与消毒(具体消毒方法见第六章第四节及附录7)。2.针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除了要注意一般的卫生习惯、食品与环境卫生、免疫接种及标准预防措施外,还需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应对不同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预防策略相关传染病个人防护措施1.标准预防所有传染病-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2.预防近距离飞沫传播流行性感冒传染病非典型肺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喷嚏或咳嗽时掩口鼻,用过的纸巾丢到垃圾桶-双手保持清洁,尤其是接触患者
本文标题:中小学校教师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4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