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壶乡愁“百家宴”踏月归乡叙团圆天涯共此时(记者余慧娟通讯员刘志科汪文阶余琳)“拉花花,做酒架,大姑娘小媳妇归家家。五花马,绿头纱,三店老酒醉花下……”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团圆节时,在开化县音铿乡侧溪东向,至今保留着汉族传统文明——吃“百家宴”民间习俗的戴家村,便开始热闹起来。百家宴是独特又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在百家宴上,千百村民将“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每到中秋前夕,村中的孩子便会唱起本族特有的民间小调,穿梭于桂花盛开的乡道,迎接归来的游子;到了八月初十(备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就开始量米换衣、开桌备肉,为三天后的“百家宴”盛会做准备。到了中秋节当天,村民们便敲锣打鼓、共聚一堂,上百张方桌上千道菜,数百人同食共饮,分享一年的丰收和喜悦,祈福来年的风调雨顺。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甜。“百家宴”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也牵引着每一个游子回家的心。在这场“家宴”里,不论老少,无谓亲疏,不记近远,每一家庭都上演着自己的故事,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小团圆。一坛桂花酒是回家的路“快,快,都赶不上妈做的午饭了……”八月初十,距离“百家宴”还有三天的时间,开化桃溪村的新媳妇戴建锋一早就开始准备起来。盘上时髦的发髻、穿上噌亮的皮鞋,再拎上一坛自酿的桂花酒,夫妻俩就上路了。“去年中秋的前半个月,我结婚了,所以没能赶上村里的百家盛宴,那也是我唯一缺席的一次。这不,今年赶早回娘家,帮她筹备筹备,顺便陪她一起过个中秋节。”得知女儿今天要回家,母亲郑仙花也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拿上篮子,带上把小剪,走上一段山路,郑仙花就来到了后山上,“我家姑娘特别爱吃艾草做的糯米肉果,她说一闻到青草的香味,总能想起奶奶和我做的饭菜。听说她今天回家,我啊,给她做几个……”戴建锋的父亲戴家汉是村里众所周知的“大户家庭”,今年68岁。2个女儿1个儿子都工作在大城市,事业有成,平日回家时间并不多,然而每逢“百家宴”和中秋节,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便不远千里赶回家中,共话团圆。“我们家有一项祖传的手艺,就是酿桂花酒,是爷爷教给我们的。”戴建锋告诉记者,每年的八月中秋前,爷爷和父亲都会摘下大片的桂花瓣泡进自酿的米酒中,做成桂花酒,等到中秋那晚,每人斟上一杯,五十年来,从未改变。“去年我结婚了,中秋不能回家,于是爸爸在我出嫁时,就送了我一坛桂花酒。妈妈说,中秋夜那晚,父亲喝了很多酒,嘴里直念叨着我的名字…我知道,父亲是思念我,想要一家人的团宴……”所以今年,戴建锋特地和丈夫采来了桂花瓣,在半个月前就试着做起了桂花酒,她说,她要在中秋,亲手给父亲斟上一杯,“戴家的子女,就要把自家酿的味道传承下去,这是专属于团圆的味道。”马上就到了“百家宴”开席的日子,戴家汉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都要陆陆续续回乡过节了,“老大说明天下午就到家里,每年百家宴上的糯米糍都是他打的……老三说后天回家,我还得让他帮我磨豆腐、做发糕呢,这些全是百家宴那天,分享给大家一起吃的……”郑仙花笑着、说着,幸福洋溢在眉间。一条柳叶龙是世代的情每年八月十三,戴家村的“百家宴”过后,晒谷场上便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所有村民、外客齐聚一堂,精彩绝伦的舞龙活动就正式拉开了序幕。而作为“双龙”之一的柳叶龙,则承载着村民对于天象雨水的祈福,将百姓的希望归昭神明。每年八月初,柳叶龙制作手艺的2位传人余能贵和余田水表兄弟俩,便搬到了一起,一起做龙、共度中秋,这一传统,他们已经坚持了10年。58岁的余田水和53岁的余能贵家住大溪边乡上安村,表弟余能贵家中世代编龙。因为两人住在同村,房屋又只隔了一面墙,加上彼此的亲兄弟早就外迁到别处生活,所以两人虽是表兄弟,但是关系一直宛如亲生。从1980年开始,表哥余田水就经常在外打工,而表弟就以在村中做龙、务农和打零工生活。“他的家虽然离我家很近,但是每年的中秋节他从不回家,一年很难见一面。”余能贵说,那时候他一年只能见到表哥一面,谈不上交流和团圆的概念。然而这样的情况,终于在2005年得到了改变。2005年的八月初三,余能贵像往常一样,在家磨剪竹篾,准备搭龙骨,然而一个不留神,劈刀顺下砍中手骨,手掌很快没有了知觉。之后经过一番治疗,手虽然保住了,但是要想恢复抓拿的功能,则需要3个月的修养。“竹叶龙谁来做……舞龙会怎么办……”得知这个消息后,村主任立即赶到余能贵的家中商量,就在这时,余能贵想到了表哥余田水,“让他来吧,他学过编龙的技术,能要我在旁指导,一定行。”八月初七,余田水临危受命,被请回乡中做龙,然后完全没有操练过的他,根本无从下手。“听说竹叶龙可能做不了,村里的老人都涌到了我家。”余田水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一遍遍央求自己一定要把龙做起来,一定要把舞龙会办起来,因为中秋团圆节,很多外地的子女都返乡过节,大家就等着热闹热闹,一起叙叙旧、拉拉家常,这祖宗的民俗可千万不能断,“那两天,全村一半的人都来我和我弟弟家要求做一条龙,大家的举动把我彻底感动了……”看着大家的执着,余田水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让中秋舞龙会正常举行。于是他在表弟的帮助下,从最简单的搭架开始,再到描漆,终于在全村人民的帮助下,做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条龙,“那条龙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全村人对于舞龙的态度如此执着,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舞龙代表着一家人能够团圆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这可能就是家的意义吧。”从那以后,每逢中秋,余田水都会从打工的地方回乡陪着余能贵做龙,他说:“我们两家人已经在一起过了十年的中秋,以后每年都要在一起过。虽然回家是为了做龙,但是一家人的团圆,才是最珍贵的。”9月25日,余田水和余能贵的子女也将从杭州返乡过中秋,他们将参与舞龙,一同共贺中秋。一段老时光是难舍的眷恋9月22日傍晚,经过一天的奔波,湖州游客石元青一家终于抵达了音铿乡戴家村。从今天起,他们就将和村民戴月一家人一起,为3日后的百家宴做准备,“说来有趣,我本不是本地人,却在去年与这个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去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是戴家村吃“百家宴”的日子。石元青和妻子黄女士那天正巧在钱江源旅游,然而就在傍晚下山返程的途中,他们捡到了一张地图。“就是很普通的衢州旅游地图,但是地图上一个叫‘戴家村’的地方被标了黑圈,然后旁边写的是‘中午11点开始百家宴活动’。”黄女士说,因为当时时间已经过了中午11点,所以赶去现场参加活动肯定来不及,“正巧我们那天下午也没有其他安排,而‘百家宴’这三个字一听就让人很有兴趣。所以我丈夫说,那就去戴家村玩玩吧,也许有惊喜。”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等他们赶到戴家村时,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好热闹啊,村里好多人聚集在一起,准备舞龙。我们偶遇了村民戴月,她对我们十分客气,知道我们是游客,还带我们吃饭…我们的感情,就这么种下了。”当晚,石元青和妻子一直跟着舞龙队伍走了很远很远,而对于这个山村的眷恋也渐渐萌芽……“村民的融洽,斗龙的壮观,团圆节的祈福画面……都令我们难以忘却。回去后,我和先生一致决定,今年要再来戴家村,要亲自参与到‘百家宴’的制作中来,不能再错过这样的盛会。”这不,九月初,石元青就开始为这趟‘戴家村之旅’做准备,不仅早早订好了车票,还带上了儿子和媳妇一同前行。“爸妈说,戴家村的民俗活动,让她们找到了家的感觉。不同地域的人,只要心在一起,也可以团圆。所以这个中秋,我们将在开化度过。我想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都是过节,都是圆满,都是团圆。”
本文标题:中秋乡愁新闻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6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