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博士培养方案目录一、培养目标二、研究方向三、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与修学年限四、培养过程五、课程设置、主修环节与考核六、学位论文评阅七、学位论文答辩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与分流机制九、学位及毕业申请的程序十、培养流程一览示图十一、主修、毕业环节完成时间表十二、附表2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6月修订稿)一、培养目标(一)、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明礼修身、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公民。(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心灵。(三)、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专业工作的尊严感、荣誉心及责任感。培养国家需求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四)、学术类学位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开阔的领域视野和专业素养、能胜任科研教学及创造性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五)、专业类学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本专业领域坚实宽广的技术理论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能力,善于在工程技术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在IT行业发挥技术领军作用、受社会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主要研究方向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围绕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可信计算与智能软件、图象处理与自动识别、编码与信息安全、软件与信息系统集3成等方向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具体涉及的相关研究方向包括:(一)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二)定理机器证明与知识发现(三)可信计算与智能软件(四)编码与信息安全技术(五)图象处理与机器视觉技术(六)自动识别与智能系统(七)嵌入式技术与信息系统集成(八)软件测试与软件工程三、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修学年限核心理念:技术方法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引导创新的统一,前人理论与独立实践的统一,全球意识与团队特色的统一,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统一,个人志向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价值取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面向国内外IT大行业的人才需求,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学术研究型人才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培养组织体系:以实验室(或专业部门)为单位,整合本部门导师师资力量和产-学-研资源,形成有特色方向的部门培养单元(报所学位委员会和公司批准,在研究生部备案),集体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部门培养单元的责任人应由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或部门指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部门培养单元是导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形式,部门培养4单元可以根据本部门各类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向所学位委员会提请导师的增列、评聘、更换和罢免事宜,经所学位委员会议定通过后报院研究生院备案。部门培养单元有责任协助本单位学位培养点做好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风建设、条件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及服务等相关工作,落实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对各培养点的基本要求。培养单位、部门、导师的具体职责分工:部门培养单元负责统一组织调配本部门在读研究生的研发项目工作,并可根据科研项目情况和学生的特长及其培养方向,适当安排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科研课题实践锻炼。部门有责任为本部门研究生提供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公共平台条件。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方向、科研进展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并对部门培养单元负责。各部门党团支部协同导师及党群系统共同负责本部门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健康及品行辅导工作并协助本部门进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研究生部负责单位培养方案的宏观过程管理与监督(包括学籍档案与考评管理、招生与毕业专项管理及服务、教务环节管理、教育专家资源的管理及服务、本单位各部门培养单元的联络与监督、教育口上下级的联络、院拨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与监督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及服务、教育基地工作的协调和参与等)。博士研究生修学年限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指导原则,最少不得低于3个学年,一般至多不超过6个学年,硕-博连读博士生一般至少应修满5个学年。在上述修学期限内,每个学生的具体修学年限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修学成果由导师指导小组确定,鼓励优秀、鞭策后进。博士生修满导师指导小组认定的年限后,达到“毕业答辩与学位申请的必要资格”者(见第5八部分)可以进入学位论文答辩并正常毕业。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以申请适当延长年限,但延长期一般不超过2年。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生指导小组通常由3-5个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组成(含导师本人),职责是协同导师指导和评价学生。导师负责对每一个博士生制订单独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国内外研究动态、技术发展趋势、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及应用意义等),课题研究设想、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及考核内容等。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和重要的技术攻关项目,帮助学生取得科研经验,促进学生做出创新的科研工作,是本所博士生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行院-所-导师团队三级学生奖助金制度,院-所两级提供学生普通助学金和特殊类别奖学金,对于参与导师团队科研项目的学生,导师及部门培养单元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学生科研津贴。对于承担培养单位重要科研项目的骨干学生,将参考单位职工薪酬体系,给予单位技术骨干的待遇。学业和科研工作优秀的学生经导师及研究生部推荐,还可申请本所、教育基地及研究生院的有关奖学金,或者申请国家及地方政府或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设立的有关资助计划。四、培养过程培养过程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培养计划的制定、基础和专业课程、文献调研与文献报告、研究方向的确定与开题报告、学生科研课题的开展(科研进展报告、科研进展总结报告)、导师的指导与集体研讨、成果发表或申6请、学生成绩考核与资格评估、学位论文提交及毕业答辩等。每个博士生的培养计划原则上应在学生入学后三个月以内由导师指导小组制定。基础性课程根据成都教育基地的教学计划进行,专业性课程由导师指导小组安排。开题报告的内容(格式见附表)包括:选题的国内外情况和学术意义,选题的目的和依据,选题的基本内容和见解,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预期的结果,可能的困难和解决的条件。文献调研和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一学年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开题须组织公开报告经培养小组或相关专家评审,开题报告的评审意见作为选题合理性的依据和学生能否进入该方向研究工作的依据。科研课题的开展是培养博士生的主要途径,通过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或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把握学科及技术走向的能力。在科研课题开展过程中,导师小组应可组织集体研讨、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及时指导学生工作。博士生应定期(原则上每月或每周)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问题以及学术思想动态,原则上从入所第二学期起每学期末学生应向导师提交一份正式科研进展报告供导师评阅指导;撰写毕业论文前,学生应提交科研进展总结报告,由导师和学位委员会审批签字,送交研究生部记入学生考核成绩挡案,作为学生能否申请进入博士论文撰写和答辩程序的依据。学生成果的申请和论文的发表及署名应该征求导师指导小组的意见,遵守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学分、学年记录考评、科研进展报告等,考核由研究生部组织并协同导师指导小组具体实施。7全部考核合格者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答辩合格、达到授予博士学位标准者可申请毕业和学位。达到各项考核要求、毕业论文答辩合格,但达不到博士学位标准者,可以先申请毕业,待达到博士学位标准后再申请学位。未能通过考核者,须延期或肄业。五、课程设置、主修环节与考核(一)课程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培养指导原则,博士生需要学习2--3门的必修课和1—2门的专业课,完成主修环节,通过考核达到规定的学分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博士生毕业前要求修满24个以上学分。根据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学科类别性质的不同,可以安排必修和选修课、讨论班与学术交流、项目实习、科研进展报告等不同形式的主修环节。科研实践和研究创新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完成导师建议或安排的科研课题是每个学生最重要的主修环节。导师应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好博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博士生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专业课要注意拓宽基础,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拓宽专业基础需要的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二是为进入学科前沿或结合研究课题需要的理论专著、研究专题等课程;三是为适应学科发展,学习有关跨学科的课程。要注意解决好博士生和硕士生阶段学位课程的衔接和区分。(二)、主修环节:8(1)必修课与专业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语课由成都分院承担授课、考核工、作。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考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考试前应组织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指定3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主持考题会审,确定考试方法、评定成绩等。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必修课考试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考试成绩60分以上为合格。(2)学术交流与学术研讨(SeminarMonthly)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导师指导下的或研究生部安排的相关集体研讨和学术交流,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双向互动沟通,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3)技术项目与研究课题实践学生生应当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或认定的重要科研课题研究(重要技术项目研发),以取得科研和技术攻关的经验。(4)科研进展报告和科研总结报告科研工作报告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学术贡献和发展潜力。科研工作报告要体现学生对相关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总体认识、工作方法、技术路线、本人相关工作量和创造性的成绩。科研进展报告的具体要求由导师指定,学生原则上9每学期应完成一份科研进展报告,提交导师审阅指导。科研总结报告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完成,由导师指导小组和学位委员会考核签署意见,并提交研究生部存档备案作为是否具有撰写博士论文和申请学位答辩的资格依据,合格者可记满分。(5)学分基础课程英语:2学分政治:2学分专业课:2学分主修环节社会实践:1学分文献研读: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交流及学术报告:1学分研究课题实习:2学分科研进展报告:总共12学分(每学期报告2学分,总结报告4学分)(三)、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能力考核和资格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学分、主修环节(含科研进展报告考核)学分、学年考评记录、科研总结报告考核等项。基础课程和主修环节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属于能力素质考核。学年考评记录和科研总结报告(资格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独立科研成果和毕业资格,属于资格考核。10能力素质考核中,基础课程学分根据学生在研究生院和成都教育基地的学习考试成绩,考试合格者记入满学分,否则不记学分。主修环节考核由研究生部按学期或年度发放通知及表格、并委托各导师小组对本方向各年级学生实施考评打分,考核结果返回研究生部存挡备案。科研工作报告分科研进展报告和科研总结报告。科研进展报告考核一般由导师小组自行组织,可以按照学期或学年安排学生提交相关的科研进展报告并给出指导意见和评语打分,打分结果交研究生部记学分并存档备案。资格考核中,学年记录考评每学年由研究生部组织。科研总结报告(资格报告)应在最后一学年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前完成,报告应对开展的科研工作有系统的总结、体现出对相关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总体认识、工作方法、技术路线、本人相关工作量和创造性的成果。学位委员会汇同导师指导小组对资格报告进行评估与考核。考核结果返回研究生部存档备案作为学生是否具有资格进入学位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答辩程序的依据。只有能力考核与资格考核全部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博士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答辩程序。研究部受理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并审查申请者(学位候选人)的全部考核记录。六、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申请人应是学位论文的责任作者,学位论文的单位署名应是“中国科学
本文标题:中科院博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6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