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十八反”指有十八种药物相反,是中药配伍中禁忌的一类:包括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细辛、芍药、玄参。“中药十九畏”是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是指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会减轻毒性或疗效,甚至完全丧失功能。具体为: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礵,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中药基础知识第一节中药材商品知识第一单元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的天然药物,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一、中药有起源中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觅食充饥,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动物或植物等,导致呕吐、腹泻等等,甚至引起死亡,但也时偶然发现食入一些动物或植物等可以减轻或消除呕吐、腹泻等不适,于是引起注意,并不断记忆、流传、积累,逐渐产生了医药,故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二、中药的发展我国邪片战争前的不同时期,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历代本草专著是中药知识的宝库,在中药发展史上站有重要地位,邪片战争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药事业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药事业获得了新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药有发展也日趋迅速。(一)历代本草专著是中药的知识宝库“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因为书中收载的药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以草为本”的含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由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原书已佚,现传的《神农本草经》为后人辑佚本。该专著共三卷,载药共365种,详述性味、功能和主治,疗效大多确实,并把药分为三品,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为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此书是我国汉代以前我国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的总结。《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作者为南朝宋时药学家雷斆。该专著共三卷,记载药物的炮、炙、煅、曝、露等十七种炮制方法。原书已佚,现存《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本草经集注》由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在整理《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并增收民间名医所用的新药而成书。共三卷,载药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详述了产地、采制、加工、真伪等内容。对本草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千金集翼方》,由唐代孙思邈著。该书为《千金要方》的续编。卷首为“药录”,收载药物800余种,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其中有的是唐代以前没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新修草本》又名《唐本草》,是唐代官修的药物文献,由苏敬等编撰,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完成颁行,为我国第一部药典。全书载药844种,书中收集全国郡县所产的药物标本,描绘成图,为最早的药物图谱,对中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由宋代唐慎微将宋初的《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本书合并,收集经史和百家文献内所载方药,并赴各地采访单方、本草编撰而成,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专著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成就,促进了中药的发展。《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所著,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书收录原有诸多本草所载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详”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辨疑”、“症谈”考证品种的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效;“附方”搜集古代医学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11099首,另附有1109幅药物形态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我国的药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草纲目拾遗》由清代赵学敏著,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对《本草纲目》略而不详的内容加以补充,错误的地方加以订正,不仅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二)中国近代的中药事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一时期中药有发展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输入了西医和西药,政治上压迫,经济上的掠夺,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混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中医中药遭到破坏,国民党政府采取排斥的政策,疏于管理,使伪劣药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中医中药的整理、挖掘、提高和发展。(三)建国以来中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制定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使中药的科研、生产、流通、应用、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第二单元中药的命名中药品种繁多,名称复杂,若死记硬背,非常不易;若循其规律,不仅可以“顾名思义”,还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中药知识。现将一些命名规律归纳如下:一、中药材的命名(一)以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命名这类药材的名称与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名称一致。如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蛤蚧是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硼砂为单斜晶第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等。(二)以药用部位命名动物、植物药材的药用部位丰富,以其命名的药材亦很多。1.动物药的药用部位有骨、角、甲、肝、胆、胎、皮等。以之命名的药材有羚羊角、水牛角、龟甲、鳖甲、水獭肝、羊肝、熊胆、蛇胆、鹿胎、象皮等。2.植物药的药用部位有根、茎藤、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等。以其命名的药材有山豆根、白茅根、芦根、葛根;忍冬藤、海风藤、大血藤;大青叶、枇杷叶、桑叶、侧柏叶;红花、金银花、款冬花、菊花、旋覆花、;青果、藏青果、草果、罗汉果;葶苈子、车前子、菟丝子、莱菔子;金钱草、伸筋草、益母草、仙鹤草等。(三)以药材产地命名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多为各地的著名药材。如: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牛膝、川楝子、川厚朴、巴豆;广东产的广防己、广藿香、广陈皮、广金钱草;河南(怀庆府)产的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东北产的关木通、关防风、辽细辛;山西上党的党参;山东东阿的阿胶等。(四)以药材性状命名药材性状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1.以药材形状命名的有形似人体的人参,形如琵琶的枇杷叶,形似马鞭的马鞭草,形如锚钩的钩藤等。2.以颜色命名的药材较多,如:红色的红花、丹参、赤芍、朱砂、血竭、赭石;黄色的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紫色的紫草、紫苏、紫菀;白色的白果、白矾、白扁豆;黑色的黑芝麻、墨旱连、玄参、乌梅;还有双色的黑白丑、金银花等。3.以气味命名的药材或嗅气独特或味道特异,如:有特殊香气的麝香、檀香、丁香、木香;有鱼腥气的鱼腥草;有败酱气的败酱草;有甜味的甘草,苦味的龙胆,酸味的酸枣仁,咸味的咸秋石,辛味的细辛,多味的五味子等。(五)以药材生长特性命名如:早春开花的迎春花;冬天绽放的款冬花;夏至即枯的夏枯草;四季常青的四季青;冬为虫夏为草的冬虫夏草等。(六)以药材功能命名如:能解表祛风的防风;能泻热通便的番泻叶;能清热明目的决明子;能安神益智的远志;能强筋骨的,续折伤的续断;能温肾壮阳的阳起石等。(七)进口药材命名进口药材常冠以胡、洋、番等前缀。如胡椒、胡黄连;洋参(西洋参、东洋参)、洋地黄叶;番红花、番泻叶、番木鳖等。(八)其他命名如:以人名命名的徐长卿、使君子、杜仲;以传命名的当归、车前子、牵牛子;以译音命名的曼陀罗、诃黎勒(诃子)等。二、中药饮片的命名中药饮片名称除直接用药材名称外,还有以下几种主要命名方法:(一)在药材名称前加炮制方法。如:炒苦杏仁、焦山楂、制乌头、煅石膏、炙甘草、煨豆蔻等。(二)在药材名前加增加炮制所用辅料名称。如:蜜款冬花、酒当归、盐黄柏、姜半夏、醋香附、土白术等。(三)在药材名前增加炮制所用的辅料名称和方法。如:麸炒枳壳等。(四)生用或鲜用饮片,在药材名前面加“生”、“鲜”字即可。如鲜芦根、鲜石斛、生地黄、生蒲黄等。生用时也不加“生”字,但毒性中药生用必须加“生”字,如: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甘遂、生白附子等。(五)“炭”、“霜”、“粉”类药饮片,在药材名后面加上“炭”、“霜”、“粉”字即可。如:荷叶炭、蒲黄炭、巴豆霜、千金子霜、珍珠粉、马钱子粉等。第三单元中药材商品的性能中药材商品性能是指药物的药性和效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有毒、无毒等。一、四气五味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是从性质上对中药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虽分别但具有共性,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中药有大热、大寒、微温、微寒之别。治病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病证状的中药,属于寒性和凉性药,药力大者谓大寒之品,药力弱者为微寒之药。反之为温热性药。在阴阳属性上,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者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育阴潜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证、阳证。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行气、芳香开窍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证、阴证。此外,还有些平性药,其药性寒热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口尝所觉的味道,但也有反应中药实际性能的描述,如辛温、辛凉解表药的“辛”字,属于这类药物的口尝味道,并不一定都是辛味的,但作用都具有辛味的特点——发散。五味各有其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治疗表证或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辛味,如麻黄、木香、红花等。甘:有补益、缓急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和药物,都具甘味,如黄芪、熟地、甘草等。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治疗盗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酸味,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等。苦:有泄下、燥湿、坚阴的作用。治疗气逆喘咳、里热壅盛、温热、寒湿、肾阴亏损、相火亢盛等的药物,都具有苦味,如杏仁、黄芩、苍术、黄柏等。咸:有软坚散结、通便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痰咳、大便燥结等药物,都具咸味,如海藻、瓦楞子、芒硝等。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淡:有渗温、利尿作用。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的药物,具淡味,如茯苓、猪苓、薏苡仁等。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药味,一般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涩: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虚汗、泄泻、遗清滑精的药物具有涩味,如龙骨、牡蛎、白矾等。由于涩味和酸味作用相似,即涩则酸之变味。气和味的关系密切,每一种中药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中药,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气味不同的中药,功效有就有所区别,气同味不同,或味同气不同的中药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一些中药有一种气而味则兼有几种,其作用就较为复杂。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中药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趋向于表;沉是泄利,趋向于内。升浮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的作用;沉降药能下行、向里,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在阴阳属性上,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在临床治疗上,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如风寒表证,可选用紫苏、生姜等发散风寒;病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如里实便秘,可选用大黄、芒硝以通里攻下。这样,能协调机体功能,使之恢复正常。升降浮沉和药的气味有一定关系。凡属温热、辛甘的药,大多为升浮药;凡属寒凉、苦、酸、咸的药大多为沉降药。故有“酸咸无升、升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升降浮沉和药的质地有一定和关系。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大多为沉降药。但并不是绝对的,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麻黄向外解表发汗,内则降气平喘;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等。此外,升降沉浮通常还受加工炮制和配伍应用的影响,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而通过中药的配伍应用,一种药的作用趋向还可以受到其他药的制药。因此,对升降沉浮,除了掌握一般原则外,还必须了解其中的变化,才能做到辩证用药。三、归经归经是中药对于人体脏腑经络作用具有特殊性和选择性的性能。疾病的发生,
本文标题:中药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7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