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学专业知识复习资料
1中药学专业知识复习资料中药学麻黄——解表药中的辛温解表药黄连——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川贝母——化痰止咳平喘药中的清化热痰药酸枣仁——安神药中的养心安神药防风为治风的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寒热皆可投用。羌活尤善治疗太阳经头痛(头后部)及上半身寒湿痹痛。白芷最善治疗阳明头痛(头前额)。藁本功似羌活,尤宜巅顶头痛(头顶)。地榆治疗血热妄行,特别是下焦出血(便血、痔血、尿血);又是治疗烧烫伤要药。白及最宜治肺胃出血(咯血、咳血、吐血、衄血)砂仁、豆蔻相同点:化湿、行气、温中,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点:砂仁,偏于温脾止泻;安胎。豆蔻,偏于温胃止呕。熟记“美誉”药物:“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伤科要药”——三七“血中气药”——川芎、“烧烫伤要药”——地榆、“治痢之最”——黄连“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大补元气之要药”——人参、“惊痫抽搐之要药”——羚羊角总结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的药物:油多的种子多能润肠通便,如火麻仁、郁李仁、桃仁、苦杏仁、紫苏子等等。当然,不是所有的“仁”都润肠,像酸枣仁、薏苡仁等无大量油脂的种子就没有润肠作用。总结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紫苏——理气安胎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杜仲——补肝肾安胎白术——健脾安胎四气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性寒、凉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性温、热五味的功效辛:(生姜)发散,行气,行血甘:(甘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酸:(乌梅)收敛、固涩,还能生津、安蛔涩:收敛固涩,与酸相似。苦:泄、燥、坚通泄肠道——大黄泄降泄肺气——苦杏仁清泄火热——栀子燥燥湿——湿证(苍术)坚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如黄柏;坚厚肠胃,如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咸:软坚散结,如昆布、海藻泻下通便,如芒硝淡:淡渗利水,如茯苓、猪苓配伍: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配伍关系——“七情”1.单行——“一药独行”,如独参汤。2.相须——“共同提高”,如“附子无姜不热”。23.相使——“协助提高”,如广藿香与陈皮。4.相畏——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减。如生半夏畏生姜。5.相杀——一药能减消另一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6.相恶——一药使另一药的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配伍禁忌)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⑴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⑵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⑴佐助药——协助君、臣以加强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的兼证。⑵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⑶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1)引经药——引诸药以达病所(2)调和药——调和诸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妊娠禁忌禁用药:毒性大,药性猛烈,有堕胎作用的药物慎用药:通经祛瘀,行气破滞,攻下通便,辛热滑利的药物1先煎——矿物、贝壳类、有毒药物2后下——薄荷、大黄、番泻叶3包煎——蒲黄、车钱子、辛夷、旋覆花4另煎——人参、西洋参5烊化——阿胶、鹿角胶6冲服——芒硝、牛黄、羚羊角第一章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解肌,温经,助阳。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荆芥:善发表、透疹,炒炭止血。防风: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皆可投用。羌活:胜湿止痛。善治腰以上的风寒湿痹。细辛: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肺化饮,不耗气伤阴。白芷:最善治阳明头(前额、眉棱骨)痛。麻黄、桂枝功效应用的比较相同点:二者均可发汗解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1.发汗力强,用于风寒表实证。2.兼能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3.兼能利尿,用于水肿。主要成分:l-麻黄碱、d-伪麻黄碱、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等。药理作用: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3桂枝:1.发汗力较麻黄缓和,既用于风寒表实证也用于风寒表虚证。2.兼能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3.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致的心悸、脾阳不运所致的痰饮、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蓄水证。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菊花:疏散风热(黄菊),平肝明目(白菊),清热解毒。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发疹毒。葛根配黄芩、黄连主治湿热泻痢初起。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柴胡配黄芩治少阳寒热往来升麻: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治中气下陷诸证,透疹作用薄荷功能与主治: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清头目,利咽喉。用于头晕头痛,咽喉疼痛。3.散风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薄荷、柴胡——逍遥丸)化学成分:①挥发油。油中主含l-薄荷脑,其次为l-薄荷酮等。②黄酮类等化合物。③氨基酸。柴胡功能与主治:1.解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寒热往来之少阳证。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3.升阳举陷。用于气虚下陷,脏器脱垂。用法:1.解表退热:生用2.疏肝解郁:醋炙第二章清热药气分: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⑴清热泻火药血分:高热、神昏、谵语、动血、出血——⑵清热凉血药热毒:疮疡肿毒、瘟毒丹毒等急性热病——⑶清热解毒药湿热:痢疾、黄疸等——⑷清热燥湿药里虚热:骨蒸潮热、午后发热、盗汗——⑸清虚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知母: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石膏配知母:用于气分高热证,肺胃火热伤津证。栀子:上泻心火除烦渴,下利肝胆湿热退黄疸,既入气分,清气分之热,又入血分,凉血解毒而止血。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膏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石膏。(CaSO4·2H2O)功能与主治1.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四大症)——白虎汤归肺经,用于肺热咳喘——橘红丸归胃经,用于胃火牙痛——清胃黄连丸2.煅用:敛疮生肌。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用法:1.内服,生用,打碎先煎。注意:内服只用于实热证!2.外用,煅制,研末撒敷。4知母功能与主治:1.清热泻火。用于气分高热证(石膏配知母)。入肺,治疗肺热咳嗽2.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诸证。肺——燥咳胃——嘈杂不安,消渴,阴虚便秘肝、肾——潮热盗汗用法: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炙用。石膏、知母功效比较相同点不同点清热泻火(相须为用)。石膏辛甘大寒,泻火力强,偏泻均用于气分实热、肺胃火热。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生肌。知母苦甘寒润,滋阴润燥力强善滋阴退虚热。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黄连: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黄柏:善退虚热,除下焦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清早撒尿)黄芩、黄连、黄柏的功用比较:相同点:黄芩、黄连、黄柏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用于治疗1.湿热证2.脏腑火热证3.热毒证不同点:黄芩:1.偏走上焦(酒),主清上中焦湿热。2.长于清肺、大肠之火(生),用于治疗肺热咳嗽。3.兼止血(炭),用于治疗血热吐衄。4.兼清热安胎(炒),用于治疗胎热不安。黄连:偏走中焦,主清中焦湿热,善泻心、胃火用于治疗1.中焦湿热泻痢。黄连配木香:用于湿热泻痢、里急后重2.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3.肝火犯胃呕吐吞酸。(黄连配吴茱萸)黄柏:偏走下焦,主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用于治疗:1.下焦湿热。(黄柏配苍术,二妙丸);2.肾阴虚证。清热凉血药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地黄的常用饮片:鲜地黄,生地黄,清蒸熟地黄,酒蒸熟地黄,生地黄炭熟地黄炭。玄参:善清解火毒、消散肿结。(玄麦甘桔冲剂)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能透阴分伏热,用于温病后期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无汗骨蒸。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药),连翘被誉为“疮家圣药”蒲公英(黄花地丁):用于乳痈、黄疸、热淋。紫花地丁:用于痈疽疔疮,毒蛇咬伤。白花蛇舌草:解蛇毒,抗癌。野菊花:功似菊花,为治热毒疮痈之要药大青叶、板蓝根:凉血、利咽。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鱼腥草:为治肺痈之要药穿心莲: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山豆根:消肿利咽鸦胆子: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金银花、连翘功用的比较5相同点:1.均能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2.善于疏散风热,风热表证。(银翘散)不同点:金银花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泻痢。连翘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大青叶板蓝根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片——大青叶、根——板蓝根。二者功用的相同点:1.均能清热解毒消痈,用于治疗多种上焦热毒疮痈。2.亦可入血分,能清热凉血,用于治疗热毒发斑。不同点:1.大青叶善凉血消斑,多用治热入营血、斑疹隐隐。2.板蓝根善利咽散结,多用治咽喉肿痛、痄腮等。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青蒿、地骨皮比较相同点:清虚热、退骨蒸、凉血不同点:青蒿能解暑、截疟,用于暑热证、疟疾。地骨皮可清肺降火,用于肺热咳喘。第三章泻下药1攻下药(泻下力较强):大黄、芒硝、番泻叶2润下药(泻下力缓):火麻仁(麻仁丸)3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甘遂、巴豆、牵牛子大黄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川军,西军,酒军,熟军功效与应用:1.泻下攻积泻下作用强,尤适宜热结便秘。大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大黄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积便秘。2.泻火解毒用于上焦火毒证(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热毒疮疡,烧烫伤。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4.活血祛瘀用于瘀血证。还可清泄湿热,用于治疗痢疾、黄疸、淋证等湿热证。常用饮片:生大黄(片或丁)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用法:攻下——生用,后下活血祛瘀——酒蒸清上焦火——酒炒止血——炒炭注意:1、药味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服。2、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芒硝来源: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Na2SO4·10H2O)功效与应用:1.泻下软坚“大黄无硝不下”2.清热消肿外用治疗痈肿疮疡,目赤咽肿口疮。用法:冲服(芒硝入水即化)使用注意:孕妇忌用第四章祛风湿药用于风湿痹证①风寒湿痹②风热湿痹③痹证日久肝肾两虚。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徐长卿、川乌(大毒)、蕲蛇(有毒)、木瓜、乌梢蛇、桑枝。6祛风湿清热药:防己、雷公藤(大毒)。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香加皮(有毒)。独活与羌活的比较相同点:1.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2.发散风寒湿表邪,用于风寒挟湿表证。不同点:独活:尤善于祛风湿止痛。作用部位偏下,以治疗下肢痹证为宜。解表作用较羌活弱。羌活:解表力较独活强,祛风湿止痛作用部位偏上,以治疗腰以上风寒湿痹为宜。羌活配独活:散风寒湿力强,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川乌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有大毒,炮制后用。(生品0.3g可引起中毒)用法用量:1-3g。宜先煎,久煎。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反贝母类、瓜蒌类、白蔹、白及、半夏。(半蒌贝蔹及攻乌)化学成分:①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②乌头多糖。第五章芳香化湿药广藿香:化湿、解暑、发表、止呕。是“藿香正气”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药佩兰:化湿,解暑。常与广藿香配伍使用。砂仁:化湿行气,止泻,安胎(砂胎泻)。豆蔻:化湿行气,止呕(豆蔻呕)。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厚朴:燥湿,治湿阻、食积、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之要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①利水消肿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②利尿通淋车前子: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木通:“三通”通淋、通经、通乳③利湿退黄通草、金钱草茵陈: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茯苓、猪苓、泽泻功效应用的比较相同点: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证等。不同点:1.茯苓利水作用小于猪苓小于泽泻。2.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健脾,能泻能补。猪苓、泽泻无健脾之功效,故只泻不补。3
本文标题:中药学专业知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7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