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评估(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评估(人民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作为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跟点是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2.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西方的“长技”C.介绍研究西学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称“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太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6.梁启超在《自勉》中说:“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准确含义是A.设议院,定宪法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C.兴民权,易旧俗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8.“维新变法是一剂假药,因为当时甚至连中国的领土也成了外国民族瓜分的对象,而且中国的经济也崩溃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维新变法不具备成功的社会条件B.中国被列强瓜分,完全沦为殖民地C.维新变法如昙花一现、有名无实D.清朝经济因无新经济成分而“崩溃”9.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1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11.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新文化运动D.马克思主义12.“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几句话应该出自()A.《海国图志》B.《变法通议》C.《民报》D.《青年杂志》13.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14.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①中体西用②维新变法③救亡图存④民主与科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5.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17.明朝后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A.是自相矛盾的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18.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D.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挽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9.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节目《既开风气亦为师——陈独秀与胡适》中说:“这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间,它们分流而去。”对“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准确的理解是A.共同倡导“文学革命”B.共同在北大担任教授C.共同领导“五四运动”D.共同创办《青年杂志》20.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的是A.梁启超B.朱执信C.李大钊D.陈独秀21.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鲁迅的这篇小说发表于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C.新文化运动期间D.抗日救亡运动期间22.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新文化运动C.社会主义运动D.资产阶级灭亡23.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24.五四爱国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认识不同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方式不同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25.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原因不包括A.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B.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C.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D.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完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据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6分)(3)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其所使用的工具有何不同?(6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寺天、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珠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凰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游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材料二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日:“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二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5分)(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5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圈国”,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日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4分)(3)较之材料一、二,材料三的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6分)(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专题三质量评估1.【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林则徐、魏源等人学习西方的特点的认识。鸦片战争的“开眼看世界”是地主阶级主导的,学习西方的着眼点是军事技术方面。2.C3.A4.D5.【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与西方进化论相结合,体现的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压力。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维新变法的主张,梁启超“誓起民权移旧俗”的意思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7.B8.A9.D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表面看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革社会风尚。实质上是要求学习西方文明。11.【解析】选C。本题主要
本文标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评估(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7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