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1-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考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课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二、复习方法1.一是注意基本概念,二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线索,三是用辩证的方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注意把握下列历史线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近代前夜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抑商、海禁政策的影响。三、知识要点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完善时间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耒耜为主大禹治水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犁壁、牛耕推广漕渠、白渠、坎儿井东汉汉明帝时王景治黄曹魏翻车(灌溉用)唐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车(利用水力灌溉)(二)、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征:拥有部分土地、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评价:①积极:A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B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②消极:A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妨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B非常脆弱,极易导致是自耕农破产。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1)含义: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2-“私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瓦解: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过程:A春秋时期公田抛荒,私田逐渐私有。B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土地私有制确立。3、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②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③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A北魏、隋唐的均田制。B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C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习题训练1.南宋范成大诗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民过着非常富足的田园生活C.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蚕丝2.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3,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如此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思想观念的不同B.地理环境的不同C.生产方式的不同D.人口数量的不同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代表部门及成就1、冶金业(1)青铜铸造:商周时代,青铜器制造进入繁荣时期,铸造技艺臻于成熟。(2)冶铁业:①春秋时期发明了冶铁技术,也出现了块炼钢。②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3)燃料:汉代开始用煤,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开始用焦炭。2、纺织业(1)上古时代: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2)西周以后:工艺发展。(3)西汉:汉代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4)唐代:缂丝技术出现。(5)宋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6)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3.陶瓷业-3-(1)陶器: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半坡氏族就使用彩陶。(2)制瓷: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①东汉:有成熟的青瓷。②魏晋南北朝:制出白瓷。③隋唐:白瓷进入成熟期,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从唐朝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④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⑥明清:闻名中外的五彩瓷、粉彩、珐琅彩举世闻名。(二)手工业的基本形态1、家庭手工业:(1)与小农经济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贡赋。(2)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地位:西周开始,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特点:设立车正、陶正,官府设立作坊,官府提供原料,官府指定产品,工匠职业世袭。(3)评价:官营手工业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工匠激烈反抗,生产效益低下。(4)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一大进步。3、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工商开始与士、民称为“四民”。(2)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3)经营方式转变:由家庭副业和家庭小作坊转变为雇佣工人的手工作坊或工场,孕育出雇佣关系。习题训练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2.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3,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D.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4,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四、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4-阶段主要表现原始社会未期以物易物,产生原始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出现周朝工商食官(官府不但控制工商业而且直接经营工商业)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金银货币开始使用、商业都会出现。隋唐外商云集、大都会兴盛、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宋元宋代出现最早纸币,商业出现集市夜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市镇兴起、广泛使用白银、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二)城市的繁荣1、周秦至唐(1)县以上的城市,才允许设立交易场所;(2)交易场所由官府直接管理;(3)交易场所与居民居住区分开。2、宋朝以后(1)打破坊市的界限,临街开店;(2)打破了交易的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3)县以下地方也允许设市贸易;(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三)商业政策1、政府鼓励:战国以前,统治者重视和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与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2)表现: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西汉全面控制工商业,沉重打击私商;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闭关锁国、严格控制民间贸易。(3)影响: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五、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一)发展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4—18世纪):(1)农业繁荣: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手工业发达: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3)商品经济繁荣:白银广泛流通,工商业城市兴起。(4)综合国力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本质:是为市场的需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2)标志:明中叶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细并出现雇佣关系。(3)地位;范围小,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出现;力量弱: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二)迟滞与危机1、中国因素:(1)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2)清朝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3)清朝实行海禁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2、西方因素:(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变。(2)综合国力强大,船坚炮利,并积极对外侵略扩张。-5-四、知识深化一、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果实2.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增多。私田主人自己占有全部私田产品,并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其影响是改变了阶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逐渐形成。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3.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春秋晚期,鲁国“初税亩”和其他国家相继实行的“税亩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是井田制瓦解的标志。4.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二、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不同1、租佃关系:形成于封建社会前期,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租佃关系下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关系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2、雇佣关系:形成于封建社会晚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而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和特点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2.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当时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陶瓷业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②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工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③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
本文标题: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