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专题五_如何做好初高中过渡和必修模块的不同顺序之间衔接
专题五如何做好初高中过渡和必修模块的不同顺序之间衔接第一讲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各位老师继续参加,高中数学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我们今天的专题是: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过渡和必修模块不同顺序之间的衔接。那么先请王老师来介绍一下,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专题。王尚志:我觉得这个专题应该说是一个老话题,在原来的大纲课程,也存在了初中和高中的一个过渡的问题,过去我们更愿意叫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过渡?有很多的老师比如张鹤老师,他们领导课题组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把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这样一段时间适度拉的长一点,那么学生面临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学习内容。初中的内容和高中的内容需要有一个过渡。第二: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也存在一个过渡。比如说初中关于计算能力的要求,到了高中适度的有所增长,他有一个适应的阶段。第三:学生的一些习惯,学生的一些心理,从初中状态转入到高中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的进度、学习的强度,也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习惯。所以把这个叫做初中到高中一个过渡。那么有一些学校把这样的过渡拉长到一个学期,也有的学校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个过渡,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很好的做法,这样使学生适应起来更方便,老师有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做起来更科学。第二个问题是所谓顺序问题,我们根据必修标准的要求,必修一是我们先学习的内容,奠定函数的基础。然后后面的二、三、四、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选择顺序,现在一般都选择一、四、五、二、三。也有按一、二、三、四、五这样的顺序,我们这次分别邀请江西和北京海淀区的老师介绍一下他们使用这些顺序的感受,任何一种顺序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所以我们必须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认识清楚,那么同样任何一种顺序都有需要注意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希望海淀和西安的老师把他们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思考的问题也介绍给大家,那么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有一个的比较好的思考,这是我们课程推进的一个改进。主持人:王老师把这个主题给大家做了一个背景介绍,为了使老师对这个过程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特别聘请了北京市海淀区11学校的特级教师张鹤老师和他的课题组,来给大家介绍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判定,下面我们请张赫老师给我们做案例的分析。张鹤:下面首先给各位老师简要介绍一下,参加讨论的两位老师,一位是顺义牛栏山一中的孙枫老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另外一位是北京实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薛钟俊老师,海淀区的学科带头人。刚才王老师已经谈到了随着初中课的改革不断深入,高中课的改革逐步推开。我们可以在看到在教学中原有的一些矛盾越发突出,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了初高中过渡期。另外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比如说模块顺序问题,我想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几位老师一起来就这样两个问题来讨论,两位老师也看到了,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初中孩子进入高中以后,应该说雄心勃勃、信心很足!他们都有把数学学好的愿望,原来在初中学习不错的同学,希望在数学上有更大的发展,中考数学考的不是特别理想的同学,也希望进入高中以后,能力在数学中有所提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比如说最多半个学期,这位学生感觉到学习逐步的困难,成绩不突出甚至是下滑!很多家长非常着急,学生自己也非常着急,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经历,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一进入高中以后特别是数学这个学科感觉到非常的不适应,薛老师你来发言。薛钟俊:在高中的教学中也经常碰到家长提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数学学习挺好的,也挺喜欢数学的,到了高中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发现有学的不好的,包括有厌学等等一些变化。主要原因是初高中数学内容的一个脱节,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比如说:在初中的数学里面他主要是直观一些,内容简单一些,然后也显得少一些,特别是老师授课完了以后,作业的处理。学生感觉比较轻松,因为他主要是针对课程作直接的模仿,到了高中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内容加深了,加宽了,再一个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学生不仅是要听懂,还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否则在处理作业包括考试,学生都会很吃力,这是内容的一个脱节的方面。张鹤:刚才薛老师谈到了他在他们学校面临的一个这样的现象,那也就是说,他也对比一下初中和高中从教材上、学习内容上甚至也包括了学习时间。初中老师应该说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复习、进行指导,高中由于课时比较少,所以学生或者是说老师课上就一个知识点反复讲的时间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话,学生在初高中知识上、学习的时间上,面临一个现实的困难。另外,孙老师,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不存在一个过渡的问题?孙枫:在能力上,应该说这个问题也很突出,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那我们知道新课标其实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到了高中的时候,应该说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还是比较侧重于数学知识的的形成过程,比较注重学生思想方法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就使得一些高一新生不太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局限在以前的一点点的灌输那种方式上,因此课上听课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出现听不懂或者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从而产生了学习的障碍,这样就影响了他的学习,我是觉得作为一线的老师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策略。比如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比较多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多进行一些充分的发言、讨论,这样的一些机会多一些,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上增加学生的一些思维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他自主学习这种能力,而且可以逐步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张鹤:我们时常接到家长一些反映,那也就是说看到自己孩子在数学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但是考试的时候,成绩不理想,所以家长非常着急。当然学生也很着急,这种现象您觉得原因在哪里?孙枫:我是觉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比较欠缺,由于高中和初中之间的这种差异,到了高中,如果他仍然还是依赖老师课上大量的训练,靠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我们教学当中,如果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还有探究意识等等,那么有可能对于一些题型的训练就少了一些,所以就造成了学生课上听的懂,课下做题就不会做。张鹤:从刚才跟两位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方面在初高中知识的过渡上,应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上采取哪些对策需要深入的讨论。另外一个就是进入高中以后,高中数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初中有很多的时间,应该说老师在学习能力上做了一定的训练。但是我的感觉好象是初中老师在计算能力或者考试这一方面下的功夫更多一些。由于他涉及到学习知识难度的限制,所以从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来看,可能不像高中这么密。当然刚才孙老师也谈到了,实际上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应该说是在初中到高中过渡期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尽快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上面我们两位老师一起对初中到高中过渡进行简单的、概要的讨论,下面我们来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案例,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张鹤:下面我们和薛老师和杨老师就初高中教学的内容的衔接,结合案例我们来做一个讨论,比如初中内容和高中内容在这个方面的过渡上我们到底要怎么解决?杨老师先举个例子来说。杨棱:我觉得立体几何的教学当中,学生一开始听说立体几何可能会很困难,他们就会想立体几何是不是特别难学,尤其女孩子对立体几何产生一些为难情绪,那儿我们在新课改过程当中,我们的教材编排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是把对几何体的认识放在了第一节,而把理论放到了第二节!这个变化使我们开始的时候老师感觉到非常难受。但是我们想编排者还是有编排者的意图的,通过我们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感觉到这样的编排,确实体现了从初中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渡。比方说,从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面,面运动成体这个角度,他非常好地体现了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的过渡,而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展现出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过渡这样特点,在教材的编写当中体现几何体展开图上,,我们学校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把书上一些平面展开图做了整理,然后给他作了一些扩充,做了一些扩充以后,我们把它整理成一套内容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做这些几何体。其实学生通过动手的过程,对几何体的形成、对面面相交成线,点点相交出来了的几何体的顶点等等一些问题都有一些了解。张鹤:如果从过去教材的编排来看,应该是点线面位置关系,先介绍平面三个公理,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数学味道非常浓,教起来也非常舒服。薛钟俊:我觉得第一段他是这样编写的,如果咱们往前想想,其实学生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已经接触几何体了,小学那种接触是比较模糊的,他并不认识他真正的概念。到小学基本有成形的了,到初中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教材编写者,把它放在前面,上了高中以后,看到的是以前熟悉的东西,但是以前的熟悉,他对它内部的性质研究的不够透彻,他只是做一些表象的描述,到了高中以后再进行研究,虽然说可能会造成没有严谨的东西。但是由于有了初中那种感受,他就能很快地去接触这个东西,接触完了以后再去做严谨的数学的研究,这恐怕也有利于他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我觉得这本身就体现了他教材的过渡。杨棱: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其实老师对这个问题不必过分担心,就是他没有这个概念,没有线面垂直等这些概念,比如说在找几何体的高的时候,我觉得学生都是有感受的,他能够知道高的位置,虽然他不知道怎么证明、求体积等,但都能够比较顺利地过渡过去。薛钟俊:这样让我想起一件事,就是小孩子很小就学骑自行车,他都知道自行车骑起来不会倒,但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倒,到了后面具备了相关知识,才知道为什么不会倒,其实这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几何体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会垂直,怎么这就叫垂直,但他认识它!没关系,咱们到后面回过来再说明为什么。因为知识不见得非得严格地按照它那种逻辑体系来编排,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它,我不妨倒个序,这也许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解决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这样一种现象。张鹤:实际上立体几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也像你刚才说的,小学对长方体,圆锥、圆锥的体积公式,还有倒沙子三分之一与柱体的关系都接触过了,我再举个例子像三视图,三视图在初中的新课程教材中也出现了,那么现在到了高中以后,为什么还要讲三视图,这个一个是学生也反嘀咕,作为我们的高中老师还是第一次讲三视图,所以为什么还要讲?换句话说高中怎么来讲?我的理解是三视图教学应该说是初高中教材内容过渡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我是这样想的,为什么第一章这么变化,其实三视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实际上还是想让学生由平面过渡到空间的过程中,首先他有一个的轮廓。像你说骑自行车的例子,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像过去直接研究点、线、面,而棱锥、圆柱等还说不清楚,反而咱们教师心里会有这样一些几何体,所以现在我想还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从画图的角度来说。另外也是通过三视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几何体,所以第一章先说几何特征,然后是三视图、直观图,然后是体积计算,所以等于是从几何特征到作图再到计算,从三个角度来帮助学生去认识这个几何体,就是花了很大的力气,从教材编排来看也是这样的,那么作为老师来看,不能把这一块一带而过,否则就违背了教学目标,特别从课程标准来看的,要求学生要有这种几何的直观能力,所以我们在三视图的教学当中应该怎么讲,你如果还讲成初中的水平,那学生也就听的反胃了,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我觉得现在来看,应该重点放在一个是从实物到三视图的转换,一个是三视图到直观图的转换,这三者之间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实际上我们也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们一些三视图,让他说出物体是什么?这就是三视图跟物体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实际上是思维的转换、空间想象能力的转换,再比如说给三视图,让你画直观图,由三视图到直观图,学生可能必须得想事物,事物是什么?然后再想到它的几何直观的这样一种现象,所以像奖杯的三视图,要求你想象出它的几何特征,并且画出直观图。这些要求实际上是直观图、三视图、事物之间的转换。所以作为我们教学一
本文标题:专题五_如何做好初高中过渡和必修模块的不同顺序之间衔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