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
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重点关注:(1)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趋势和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2)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两次世界大战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4)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国际关系的作用。(5)当代大国关系和世界重要区域的矛盾与斗争。国际关系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但实力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促进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关系,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关系的发展变化。●关注热点本专题内容具有时代感,最富现实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文”的关注和对人类文明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高考命题选择本专题内容切入点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知识与当今世界潮流、重大国策、热点问题高度相关,如联合国的改革问题、神州六号升空与中国的和平外交、合作外交、开放外交问题,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全球化问题,国际合作反恐问题,朝核六方会谈问题等都是本学科本专题应该加强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在文科综合命题中,一些垮学科的知识,如环保、科学发展观问题等也可能会成为今后关注的热点(或现实)问题。●知识整合(一)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②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①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②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复习提示:在梳理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表现,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这样知识才有立体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注意前面命题趋向预测提到的重要知识,注重本专题一些同类知识的比较:(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二者之间的比较。(2)重要国际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3)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比较。【综合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背景:①这三个体系都在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维也纳体系在拿破仑帝国战争失败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后。②都是战胜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形成。维也纳体系通过维也纳会议,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体系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目的:都是战胜国中的大国、强国寻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和平。内容:①从体系的建立者来看。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者除英国外,都是封建国家,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者是帝国主义列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者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资本主义的美、英。③从具体条款看,都反映了大国的利益。维也纳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俄、普、奥等,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英、法、美等国,雅尔塔体系的获益者主要是美、苏等。③都有维护体系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体系是“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是联合国。④从格局看,前两个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的两极格局。⑤从范围看,维也纳体系主要限于欧洲,后两者带有全球性。瓦解的原因: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可了大小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在一系列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瓦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大小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意、日都对这一体系不满,随着德国重新的崛起,三国联合起来打破了这一体系。雅尔塔体系使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于“冷战”对峙状态,由于苏联的瓦解而结束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评价:(1)三者都具有进步性,但大小不一。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出现了20年代的相对稳定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初步克服了世界的无政府状态,为联合国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在~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可以和平共处,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构转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出现。(2)都有负面甚至反动作用。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掠夺分赃,激化了各种矛盾,很快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此体系下的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战。雅尔塔体系造成了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这一体系下美、苏凭实力重划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二)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①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②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③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④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3)原因:①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2、日本的大陆政策(1)制定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②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③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2)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3、英法的绥靖政策(1)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3)“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4)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①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5)绥靖的表现:①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②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③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④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⑤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静坐战争(战时体现)。(6)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7)绥靖的恶果①“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4、美国的中立政策(1)中立的背景:(理解)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②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2)中立的演变: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②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③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④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3)中立的影响①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②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4)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思维拓展】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国际关系的特点受各国对外政策的制约,各国制定和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由国际国内的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1)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近代中期,俄国、日本、德国的积极扩张政策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2)各国的国家实力。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各国国家利益的变化,为此,必然调整外交政策。19世纪末德国的扩张政策、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都是他们国家势力膨胀的结果。(3)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的有无、得失、大小,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4)各国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极端的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负面的,正常的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5)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5、美国的扩张史:(1)美国独立后到19世纪中期(内战前):19世纪上半期美国领土扩张以北美大陆为主,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进行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对拉丁美洲,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反映出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内战中北方战胜南方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刺激与推动,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装上双翅,对外扩张的野心随之壮大。这个阶段美国的扩张还是以拉美为主。(3)“一战”后到“二战”:“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妄图支配世界各国。进入30年代,美国因经济危机打击,为保住其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外宣布“中立”,实质是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4)“二战”后至今:“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厚的黄金储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并通过关贸总协定,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在欧洲采取“冷战”,在亚洲赤裸裸发动侵略战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本文标题:专题八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520 .html